急性失血性貧血的症狀有哪些和怎麼治療


急性失血性貧血是因外傷或疾病致血管破裂,或凝血、止血障礙等原因使大量血液在短期內丟失,不僅影響血容量而且引起急性失血後貧血,其發生初期貯鐵並不減少。

急性失血性貧血

急性失血性貧血病因

病因

⒈各種外傷及外科手術時的出血;

⒉食道或胃底靜脈破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

⒊宮外孕、前置胎盤或分娩時的各種婦產科大出血;

⒋內臟特別是脾、肝等臟器破裂時的出血;

⒌大量肺或支氣管咯血;

⒍炎症、腫瘤等侵蝕血管壁引起的突然大出血;

⒎各種止血機制有缺陷的疾病,特別是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礙時的出血等。

病理

急性大量失血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是血容量急驟減少,動脈血壓降低。早期代償機制是通過心血管動力學的調整及腎上腺能的刺激作用,使心率加快,心輸血量增加,循環血量重新分配,皮膚、肌肉和脾、腎及胃腸道血管收縮,以保證重要臟器組織以及對缺氧敏感器官如心、肺、肝、腦組織的血液供應。該期主要臨床表現是血容量不足。由於紅細胞和血漿是按比例丟失,故測定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比積可仍在正常範圍。2-3天後血容量的恢復主要依靠水、電解質和白蛋白從血管外被動員入血,使血漿容量擴增,血液被稀釋,粘稠度降低,血流加快,有利於組織攝取更多氧,但另一方面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比積不斷下降,出現貧血。急性失血引起組織缺氧,可刺激腎臟產生紅細胞生成素,促進骨髓幼紅細胞增生,急性失血5天後,幼紅細胞增生達高峰,骨髓的代償能力取決於骨髓造血功能、紅細胞生成素的反應以及鐵供應是否充沛。

急性失血性貧血預防

避免外傷發生,有出凝血病者應早期給予積極治療。

急性失血性貧血併發症 併發症 失血性休克

主要併發症為失血性休克。

急性失血性貧血症狀 常見症狀 低血壓 脈搏細速 面色蒼白 內出血 失水 心動過速 休克 意識喪失

急性失血的臨床表現取決於失血的量和速度,以及患者原先的健康狀態和年齡,多數健康青年可以耐受500~1000ml(相當於10%~20%的血容量)的失血,很少引起症狀,也不致發生貧血,但約有5%的人因“血管迷走神經反應”而出現症狀,短期內失血量在1000~1500ml(總血容量的20%~30%),如健康青年人精神狀態穩定,經安靜休息,取仰臥位可不出現症狀,但活動後可出現心血管症狀及直立性低血壓,如失血量達1500~2000ml(總血容量的30%~40%),即使仰臥休息狀態下也可出現明顯症狀:手足厥冷,面色蒼白,口渴尿少,脈搏細速,血壓降低,短暫意識喪失,失血量超過2000~2500ml(總血容量的40%~50%),則可出現嚴重的失血性休克,如處理不當可導致死亡,原有慢性疾病,感染,營養不良,失水或原有貧血,老年患者,即使失血量較上述為少,也可導致休克或死亡。

急性失血性貧血的檢查 展開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 急性失血早期僅有血容量急劇減少,而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可仍在正常範圍內,該時不能用後者來估計失血量,其後隨著血液稀釋,血紅蛋白量和血細胞比容才逐漸下降,出血後2~3天最為顯著,貧血是正常細胞和正常色素貧血,網織紅細胞在急性失血後2~3天內開始升高,6~11天達高峰,但一般不會超過15%~30%,白細胞也迅速增高可達(10~20)×109/L,最高可達35×109/L,主要是中性粒細胞增多,核左移,甚至出現幼粒細胞,血小板開始升高,個別可達1000×109/L,白細胞和血小板多在3~5天恢復正常,白細胞,血小板和網織紅細胞持續升高者,必須排除潛在出血的可能。

2.骨髓象 骨髓可呈增生象,主要是幼紅細胞增生,呈正常幼紅細胞型,約在出血停止後10~14天幼紅細胞增生象基本消失。

3.游離膽紅素和血清乳酸脫氫酶 升高,結合珠蛋白降低加上網織紅細胞增多。

輔助檢查

根據臨床表現,症狀,體征,選擇做X線,CT,MRI,B超,心電圖,生化等檢查。

急性失血性貧血診斷鑒別

1.診斷標準

急性失血後貧血診斷目前無統一的標準,臨床診斷主要依賴於急性失血病史和於失血後一定時間內發生的貧血證據,建議需符合以下幾點方可診斷。

(1)有明確的急性失血病史和臨床表現。

(2)貧血發生於急性失血後較短時間內。

(3)達到貧血的診斷標準。

(4)如果患者原來即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貧血,則短時間內大量失血導致較基礎水平下降20g/L方可診斷存在急性失血後貧血。

(5)急性失血停止2~3天後,貧血不再進一步加重,甚至可自行恢復。

2.診斷步驟

 診斷一般按是否有近期發生的貧血,有無近期失血及失血部位,按步驟進行。

急性失血後貧血診斷過程中干擾因素較多,貧血發展需經歷幾天而骨髓增生則要更晚才會出現,早期血容量下降血液濃縮,治療過程中補充血容量造成血液稀釋,輸血補充血容量同時減輕了貧血的嚴重程度,對於急性失血後貧血,血象檢查診斷價值有限,突發的,無法解釋的貧血需懷疑潛在的出血,出現造血增生證據如網織紅細胞增加及找不到紅細胞過度破壞的證據則更要高度懷疑,最終診斷需找到出血部位。

出血可從分析病史,體檢,影像學檢查得到確認,大量外出血引起的明顯貧血通常容易辨認,消化道或女性產道大出血也有明顯的症狀和體征,內出血如動脈瘤破裂可無明顯外部表現,但出現突發的休克,低血壓,心動過速要懷疑有內出血的可能,腹膜後,體腔內,囊腫內出血診斷比較困難,B超檢查對明確有無出血及出血部位有幫助。

鑒別診斷

急性失血後貧血具有明確失血病史及貧血證據者診斷一般無困難,但有時失血時間,部位不十分肯定或存在其他因素混雜時,難以判斷是否為急性失血後貧血或是否僅為單純急性失血後貧血,需注意和下述貧血做鑒別。

1.急性溶血性貧血 急性失血後出現造血增生如網織紅細胞增加時易與急性溶血性貧血混淆,但前者多無紅細胞破壞證據如膽紅素升高等,少部分急性失血位於體腔或組織間隙,失血同時伴有紅細胞破壞,也可出現黃疸,但其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量下降程度與黃疸深度不平行,且黃疸一般比溶血時為輕,也無血紅蛋白尿出現,據此可與急性溶血性貧血鑒別。

2.貧血伴急性感染 急性失血後貧血有時可因出血吸收產生吸收熱而表現為中等程度發熱,若伴有白細胞總數增加則需與急性感染鑒別,貧血徵象逐漸明顯而感染灶缺如可作為鑒別依據。

急性失血性貧血治療 治療概述

就診科室:內科 血液科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 支持治療

治療週期:1-2個月

治癒率:70-80%,根據失血的嚴重程度具體決定

常用藥品: 參茸衛生丸 當歸片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5000 -- 10000元)


急性失血性貧血西醫治療

治療原則首先應當針對出血的原因立即設法止血,另一方面要採取緊急措施補充血容量,防止休克的發生。迅速輸入生理鹽水、復方生理鹽水、血漿、右旋糖酐、人血白蛋白(白蛋白)或羥乙基澱粉,並立即配血盡早輸入全血。待出血停止,再進一步根據病因進行必要的治療。對貧血本身一般不需特殊治療,應在度過急性期後及早給予高蛋白質、富維生素的飲食,如果體內貯鐵充分,造血功能正常,則紅細胞在出血停止後4~6周恢復正常,血紅蛋白的恢復要落後2周。有嚴重貧血者應輸紅細胞糾正貧血。原有慢性失血史或原先貯鐵量不足者,出血停止病情穩定後可給予鐵劑,以促進紅細胞的生成和鐵貯量的補充。

預後

經過積極治療後,一般預後較好。

急性失血性貧血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急性失血性貧血護理

在度過急性期後及早給予高蛋白質、富維生素的飲食,其是需要適當的多吃一些禽蛋和肉類、乳製品、大豆類的食物,多吃豬血、豬肝、紅棗、菠菜等食物。同時注意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過多的攝入肥甘厚膩食物。避免活動過度,避免熬夜為宜。

食物中應該含有鐵質、葉酸、維生素等的食品。還有就是要有充分的蛋白質,因為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高蛋白,所以應供給高蛋白飲食:各種紅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再生,都需要依賴蛋白質作為基礎,所以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在飲食方面更需要供給營養價值高的動物性蛋白質,如含蛋白質豐富的瘦肉、蛋類、魚類、乳類、雞肉、豆製品及動物腎臟等。

宜 1宜吃富含鐵元素的食物; 2宜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3宜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雞蛋

鴿蛋

鵪鶉蛋

雞肉

忌 1忌吃抑制鐵吸收的食物;如菠菜、多酚類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薑; 3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年糕、粽子、糯米飯。

赤砂糖

白砂糖

鹹鴨蛋

花生仁(炸)

宜 1宜吃富含鐵元素的食物; 2宜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3宜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豬血粥

豬血黃花菜

豬血豆腐湯

木耳豬血湯

豬肝菠菜粥

胡蘿蔔豬肝湯

白菜炒豬肝

荸薺炒豬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