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病的症狀有哪些和怎麼治療


內分泌病是內分泌腺(endocrinopathy)或內分泌組織本身的分泌功能和(或)結構異常時發生的症候群。還包括激素來源異常、激素受體異常和由於激素或物質代謝失常引起的生理...

內分泌病

內分泌病病因

1、生理因素:人體的內分泌激素一般會隨年齡增長而失調。通常年紀越小內分泌越少。可隨著年齡增長,女性容易忽視它。部分女性的內分泌失調來自於遺傳。

2、營養因素:有足夠的、適當的營養是人體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證,如今許多女性朋友減肥過度,食物攝入量不足,內分泌等問題就會一一出現。

3、環境因素:嚴重的環境污染是女性內分泌失調的又一大因素。尤其是空氣中的有毒氣體,進入人體後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間接導致月經失調、內分泌失調等諸多問題。

4、情緒因素:心理也是個重要原因。

內分泌病預防

1、注意補充營養,做到營養均衡,飲食結構合理,女性要適當補充雌性激素,

2、要放鬆心情,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減少壓力。

3、要生活規律,不熬夜,保證睡眠,還要多做戶外活動。

內分泌病併發症 併發症 高血壓頭痛耳鳴女性不孕症

出現高血壓,有頭痛、頭暈、乏力、耳鳴等現象,女性還可能會導致不孕發生。

內分泌病症狀 常見症狀 餐後血糖高 多尿 甲亢面容 男性乳房大 女性體毛多 無月經來潮 月經稀少 月經週期改變

1、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是指甲狀旁腺分泌過多甲狀旁腺激素(PTH)。甲狀旁腺自身發生了病變,如過度增生、瘤性變甚至癌變,由於身體存在其他病症,如長期維生素D缺乏等都可能導致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導致骨痛、骨折、高鈣血症等,還可危害身體的其他多個系統,需積極診治。是指甲狀旁腺分泌過多甲狀旁腺激素(PTH)。甲狀旁腺自身發生了病變,如過度增生、瘤性變甚至癌變,由於身體存在其他病症,如長期維生素D缺乏等都可能導致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導致骨痛、骨折、高鈣血症等,還可危害身體的其他多個系統,需積極診治。

2、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簡稱原醛症),是由於腎上腺皮質發生病變從而分泌過多的醛固酮,導致水鈉瀦留,血容量增多,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活性受抑制,臨床表現為高血壓、低血鉀為主要特徵的綜合征。大多數是由腎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3、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分為原發及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者又稱阿狄森病,是由於自身免疫、結核、真菌等感染或腫瘤、白血病等原因破壞雙側腎上腺的絕大部分所引起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不足。繼發性者指下丘腦分泌CRF或垂體分泌ACTH不足所致。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多見於成年人,結核性者男多於女,自身免疫異常所致的特發性者女多於男。臨床表現主要為衰弱無力、皮膚黏膜色素沉著、體重減輕、低血壓、食慾減退、噁心、嘔吐、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損害等症狀。

4、糖尿病

(1)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

嚴重高血糖時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狀,多見於1型糖尿病。發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時“三多一少”症狀更為明顯。

(2)疲乏無力,肥胖

多見於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發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時診斷,體重會逐漸下降。

內分泌病的檢查

1、促卵泡成熟激素(fsh)測定

是垂體前葉嗜鹼性細胞分泌的一種糖蛋白激素,其主要功能是卵巢的卵泡發育和成熟。如果fsh值高見於卵巢早衰、卵巢不敏感綜合征,原發性閉經等。

2、促黃體生成素(lh)測定

垂體前葉嗜鹼性細胞分泌的一種糖原蛋白激素。主要功能是促進排卵,形成黃體分泌激素。如果高fsh如再加高lh,則卵巢功能衰竭已十分肯定。lh/fsh>3,則是診斷多巢綜合征的依據之一。

3、催乳素(prl)測定

由垂體前葉嗜酸性細胞之一的泌乳滋養細胞分泌,是一種單純的蛋白質激素,主要功能是促進乳腺的增生乳汁的生成和排乳。

4、雌二醇(e2)測定

主要功能是使子宮內腺生長成增殖期,促進女性第二性徵的發育。

5、血清胰島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島素正常或增高,隨著病情的發展,胰島功能逐漸減退,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

6、甲狀腺素(T4)

甲狀腺素是甲狀腺濾泡細胞合成及分泌的激素,以游離形式釋放入血循環中,並迅速與血漿蛋白相結合。

7、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

T3是由甲狀腺濾泡細胞合成及分泌的激素。

內分泌病診斷鑒別

診斷

完整的內分泌病診斷應包括病因診斷、病理診斷(定性和定位診斷)和功能診斷。首先在診斷程序上考慮是否為內分泌紊亂,其次鑒別由內分泌腺或組織自身引起的疾病抑或繼發性內分泌症群,如繼發於肝、腎疾病或營養不良引起的侏儒症。往往先從臨床表現和初步化驗資料著手分析,一般容易確定功能診斷,隨之確定病變部位、病理性質、有否腫瘤、良性或惡性,應查明原發病變的部位。病因診斷較為困難,因不少內分泌病的病因尚不明或缺少檢查手段。應爭取及早診斷,以利治療。

診斷的主要根據是:

1、臨床表現。

2、化驗資料。如生化改變、激素水平、免疫學和遺傳學的檢查。

3、腺體功能試驗。包括興奮試驗、抑制試驗、激發試驗和拮抗試驗等。這些試驗不僅可判斷內分泌的功能異常,有些還可幫助判斷病變的部位和病因,如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TRH)興奮試驗可幫助鑒別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病變部位在下丘腦、垂體抑或甲狀腺。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可幫助鑒別腎上腺病變系增生抑或腫瘤的可能性。

4、影像學檢查。有X射線檢查、放射性核素掃瞄、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成像(CT)、B型超聲波檢查、磁共振成像(MRI)等,對病變的定位和確定病因十分有意義。

5、病理檢查。

內分泌病治療 治療概述

就診科室:內科 內分泌科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 康復治療

治療週期:根據不同內分泌疾病,治療週期不同

治癒率:根據不同內分泌疾病,治癒率不同

常用藥品: 丙硫氧嘧啶片 對氨基水楊酸鈣片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根據不同內分泌疾病,治療費用不同


內分泌病西醫治療

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治療

首先對於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者要積極手術治療,因為這種類型的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危害一般具有長期性和進行性特點,時間越長危害越大,當血鈣嚴重升高時,甚至可以導致昏迷和心臟驟停而危及生命。事實上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最常見死亡原因就是難以控制的高鈣血症。對於這種類型的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雖然藥物治療可起到暫時緩解,但其效果會逐步減弱,甚至無效。而手術切除是目前唯一可以根治的辦法。

繼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的治療

如果引起繼發性甲狀旁腺機能的原因可以消除,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多是可消退的,甲狀旁腺是無需切除的。至於由長期腎功能不全所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是否需要手術主要取決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程度。一般來講如果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就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1)高鈣血症(2)嚴重骨營養不良(3)骨骼疼痛或皮膚瘙癢(4)鹼性磷酸酶持續升高等。而一旦在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基礎上演變為三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手術治療已屬必然。

二、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醛症的治療取決於病因。APA應及早手術治療,術後大部分患者可治癒。PAH單側或次全切除術亦有效,但術後部分患者症狀復發,故近年來,有多採用藥物治療的趨向。APC早期發現、病變局限、無轉移者,手術可望提高生存率。IHA及GRA宜採用藥物治療。如臨床難以確定是腺瘤還是增生,可行手術探查,亦可藥物治療,並隨訪病情發展、演變,據最後診斷決定治療方案。

1、手術治療

為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必須作術前準備。術前應糾正電解質紊亂、低血鉀性鹼中毒,以免發生嚴重心律失常。

2、藥物治療

凡確診IHA、GRA、及手術治療效果欠佳的患者,或不願手術或不能耐受手術的APA患者均可用藥物治療。IHA的治療可選用以下藥物:

(1)醛固酮拮抗藥:螺內酯是原醛症治療的首選藥物,它與腎小管細胞質及核內的受體結合,與醛固酮起競爭性抑製作用,致使瀦鉀排鈉。當體內醛固酮過多時,螺內酯作用特別明顯,但醛固酮的合成不受影響,用藥期間,醛固酮的含量不變。

(2)鈣通道阻滯藥:可抑制醛固酮分泌,並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縮,減少血管阻力,降低血壓。

(3)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使醛固酮分泌減少,改善鉀的平衡並使血壓降至正常。臨床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貝那普利等,具體用法同高血壓的治療。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咳嗽、皮疹、頭痛、胃腸道不適等。本藥與保鉀利尿藥合用時可引起高血鉀,應慎重。

(4)抑制醛固酮合成的藥物:氨魯米特(氨基導眠能),能阻斷膽固醇轉變為孕烯醇酮,使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受抑制。酮康唑,為咪唑衍生物,大劑量時可阻斷細胞色素P450酶,干擾腎上腺皮質的11β-羥化酶和膽固醇鏈裂酶活性,可使原醛症患者醛固酮顯著減少,血鉀及血壓恢復正常。但不良反應較大,長期應用有待觀察。

(5)垂體因子抑制劑:賽庚啶為血清素抑制劑,可抑制垂體POMC類衍生物的產生,使患者醛固酮水平明顯減低,用於治療增生型原醛症。但對血鉀和血壓及長期療效仍待觀察。有的作者試用醛固酮刺激因子(ASF)制劑或鴉片素拮抗劑治療IHA。

(6)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對GRA患者有效。適宜劑量可長期服用。必要時可加用一般降壓藥。用藥後可使血壓、血鉀、腎素和醛固酮恢復正常,使患者長期維持正常狀態。用藥期間需定期測血電解質、注意血鉀變化及藥物不良反應。

(7)腎上腺醛固酮癌:大多數APC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已發生廣泛轉移,可考慮使用大劑量順鉑治療。

三、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1、基礎治療

(1)激素替代治療:平時採用適當的基礎量以補足生理需要量,在有應激等情況時適當加量。患者身上應帶有卡片,註明自己的姓名、地址及病情,萬一被發現神志不清,病情嚴重,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2)糖皮質激素替代治療:根據身高、體重、性別、年齡及勞動強度等確定合適的基礎量,根據晝夜節律給藥。在有應激等情況時適當加量。

(3)食鹽及鹽皮質激素食鹽的攝入量應充分:如有大量出汗、腹瀉時應酌情加量。大部分患者在服用皮質醇和充分攝鹽時即可獲得滿意療效。

2、病因治療

對有活動性結核者,應積極抗癆治療。補充腎上腺皮質激素並不影響對結核病的控制。如系自身免疫性,則應檢查是否有其他腺體功能減退,如存在則需作相應治療

3、危象的搶救

脫水不嚴重者補鹽水量適當減少。補充葡萄糖液以控制低血糖。立即靜注琥珀酸氫化可的松,如病情好轉,繼續減量,待嘔吐停止可進食時改為口服。當口服劑量減少時,酌情加用9α-氟氫可的松。積極治療感染及其他誘因。

四、糖尿病

目前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過多種治療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個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監測血糖,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藥物治療。

一、一般治療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對健康的益處。根據每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點制定恰當的治療方案。

2、自我監測血糖

隨著小型快捷血糖測定儀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據血糖水平隨時調整降血糖藥物的劑量。1型糖尿病進行強化治療時每天至少監測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穩定時要監測8次(三餐前、後、晚睡前和凌晨3:00)。強化治療時空腹血糖應控制在7.2毫摩爾/升以下,餐後兩小時血糖小於10mmol/L,HbA1c小於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監測血糖的頻度可適當減少。

二、藥物治療

1、口服藥物治療

(1)磺尿類藥物

2型DM患者經飲食控制,運動,降低體重等治療後,療效尚不滿意者均可用磺尿類藥物。因降糖機制主要是刺激胰島素分泌,所以對有一定胰島功能者療效較好。對一些發病年齡較輕,體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療效。但對肥胖者使用磺尿類藥物時,要特別注意飲食控制,使體重逐漸下降,與雙胍類或α-葡萄糖甘酶抑制劑降糖藥聯用較好。

(2)雙胍類降糖藥

降血糖的主要機制是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無氧酵解,減少胃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體重。

(3)α葡萄糖甘酶抑制劑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與磺尿類,雙胍類或胰島素聯用。

(4)胰島素增敏劑

有增強胰島素作用,改善糖代謝。可以單用,也可用磺尿類,雙胍類或胰島素聯用。有肝臟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應用。

(5)格列奈類胰島素促分泌劑

1瑞格列奈為快速促胰島素分泌劑,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時服,不進餐不服。

2那格列奈用類似於瑞格列奈。

2、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制劑有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根據作用時間分為短效、中效和長效胰島素,並已製成混合制劑,如諾和靈30R,優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島素治療。非強化治療者每天注射2~3次,強化治療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島素泵治療。需經常調整劑量。

(2)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藥失效者先採用聯合治療方式,方法為原用口服降糖藥劑量不變,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島素或長效胰島素類似物,一般每隔3天調整1次,目的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爾/升,無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藥,改為每天注射2次胰島素。

胰島素治療的最大不良反應為低血糖。

三、運動治療

增加體力活動可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減少身體脂肪量,增強體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運動的強度和時間長短應根據病人的總體健康狀況來定,找到適合病人的運動量和病人感興趣的項目。運動形式可多樣,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極拳、跑步、游泳等。

四、飲食治療

飲食治療是各種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一部分輕型糖尿病患者單用飲食治療就可控制病情。

內分泌病中醫治療

詳細中醫療法參考具體疾病。

內分泌病護理

1、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形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2、保證充分的營養與睡眠,多吃穀物和新鮮水果蔬菜等高蛋白與維生素食物。

3、避免過度勞累與激動,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緒影響到內分泌系統。

4、預防感染。

1、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體內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

2、注意調整飲食結構,要注意多吃新鮮蔬菜,補充各種維生素,不應單純吃清淡類食品,應葷素結合,要吃飽吃雜,多飲水,保持體內營養平衡,這樣才能增強機體免疫。 宜 1、宜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2、宜吃富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3、宜吃膳食纖維類食物。

雞心

鵝肉

芝麻

腰果

忌 1、忌吃腥發的食物:如羊肉、鰱魚、鯉魚; 2、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螺絲肉、豆芽; 3、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肥肉、豬油、羊油。

鴨蛋

鴨肉

松子仁

白扁豆

宜 1、宜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2、宜吃富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3、宜吃膳食纖維類食物。

白菜清湯

素炒小白菜

魚香油菜心

油菜粥

熗菜花

青椒拌菜花

涼拌菜花

芝麻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