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感染的症狀有哪些和怎麼治療


菌感染桿菌,球菌,革蘭氏染色陽性和陰性細菌,全身各個器官,各系統都可發生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環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和其他代謝產物所引起的急...

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病因

人體因素

當皮膚粘膜有破損或發生化膿性炎症時,細菌則容易侵入體內,人體的免疫反應可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及特異性免疫反應兩種,後者又可分為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兩方面。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不能充分發揮其吞噬殺滅細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細菌量較少,致病力不強也能引起感染;條件致病菌所引起的醫源性感染也逐漸增多。

細菌因素

主要與病原菌的毒力和數量有關。毒力強或數量多的致病菌進入機體,引起敗血症的可能性較大。細菌侵入人體後是否引起感染,與人的防禦、免疫功能,細菌的毒力及數量有關。完整的皮膚和粘膜是防止細菌侵入人體的天然屏障,破損後細菌易於從此處侵入體內,擠壓皮膚炎症部位或膿腫時細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嚴重燒傷時,創面為細菌敞開門戶,皮膚壞死、血漿滲出又為細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環境,故極易發生感染。尿路、膽道、胃腸道、呼吸道粘膜受破壞後,若同時有內容物積滯、壓力增高,細菌更易進入血中,保留導尿管、靜脈等血管內留置導管、人工輔助呼吸時插管等,也使細菌易於侵入。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進入血中的細菌迅速被血中防禦細胞如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等所清除,而患肝硬變、糖尿病、血液病、結締組織病等慢性病者,可因代謝紊亂、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功能減低,易招致敗血症發生;各種免疫抑製藥物的使用、放射治療亦是導致敗血症發病率高的原因。廣譜抗菌藥物使用後,對藥物敏感的細菌雖被抑制或殺滅,而一些耐藥菌乘機繁殖,亦可釀成敗血症。

發病基礎

1病人方面的因素:1年齡:好發年齡是幼嬰及老人,他們抵抗力差、發病率高。新生兒由於免疫功能不成熟,更易發生這種病症。出生體重越小,發病率越高,國內國外都有細菌感染關這方面的統計。嬰幼兒時期還可能發生隱性菌血症,患兒除體溫略高外,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根源。這類菌血症的發生率約為3%~10%。2病菌侵入途徑:嬰幼兒菌血症起源於皮膚、粘膜及臍部感染者最多。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感染常為大腸桿菌或革蘭氏陰性菌、厭氧菌侵入途徑。呼吸道感染可發生肺炎球菌敗血症。由於診療技術的發展各種穿刺、內窺鏡檢查、各種管道插管、引流及透析療法、體外循環等手術都使細菌易於進入血流。

2病菌方面的因素:1病原菌數量大分泌毒力強大的內、外毒素、酶和致病因子,侵襲性強,以及侵入門戶血循環充沛,都有利於敗血症的發生。2致病菌的種類,隨著病兒年齡的增長和藥物的發展而不斷改變。以往小兒敗血症的病原菌,除新生兒期可能為大腸桿菌外,較多見的是鏈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其次是腦膜炎球菌與流感桿菌;傷寒及副傷寒、綠膿桿菌等則很少見。自從臨床廣泛應用抗生素以來,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及肺炎球菌敗血症已明顯減少。葡萄球菌則因其耐藥菌株增多而更易導致敗血症。目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陰性表皮葡萄球菌常為敗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但是,細菌感染革蘭氏陰性細菌(以大腸桿菌為主)敗血症的發病率又有超過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的趨向,綠膿桿菌、肺炎桿菌及產氣桿菌、沙雷氏菌、變形桿菌等致病力低的細菌敗血症也可發生。B組β溶血性鏈球菌已成為新生兒敗血症常見的致病菌。四聯球菌在新生兒、嬰幼兒敗血症中也有報告。厭氧菌中以脆弱類桿菌多見。多細菌感染亦有發生。

細菌感染預防

經常保持皮膚和粘膜的清潔和完整,避免創傷,切忌擠壓或用針挑刺瘡癤,應積極治療、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和抗生素類藥物,燒傷病房應嚴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預防發生。一切明顯的或隱匿的化膿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感染的發生就可以減少。小兒時常見的傳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繼發較重的呼吸道細菌感染,從而發生細菌感染。對這類病兒,必須加強保護。對不論多麼細小的皮膚創傷必須予以重視,早作適當處理。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營養狀況及小兒保健工作的不斷改善,細菌感染的發病率必然會隨著下降。

細菌感染併發症 併發症 菌血症敗血症感染性休克

在病人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毒力強、數量多的情況下,病原微生物可不斷繁殖並直接沿組織間隙向周圍組織、器官蔓延,或向全身播散。

1、局部蔓延 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可經組織間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圍組織和器官蔓延,或向全身擴散。如肺結核病,當機體抵抗力低下時,結核桿菌可沿組織間隙蔓延,使病灶擴大;亦可沿支氣管播散,在肺的其它部位形成新的結核病灶。

2、淋巴道播散 病原微生物經組織間隙侵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炎,進而隨淋巴液進入局部淋巴結,引起局部淋巴結炎。如上肢感染引起腋窩淋巴結炎,下肢感染引起腹股溝淋巴結炎。淋巴道的這些變化有時可限制感染的擴散,但感染嚴重時,病原體可通過淋巴入血,引起血道播散。

3、血道播散 炎症灶內的病原微生物侵入血循環或其毒素被吸收入血,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敗血症和膿毒敗血症等。

(1)菌血症(bacteremia):炎症病灶的細菌經血管或淋巴管侵入血流,從血流中可查到細菌,但無全身中毒症狀,稱為菌血症。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早期都有菌血症,如大葉性肺炎等。此時行血培養或瘀點塗片,可找到細菌。在菌血症階段,肝、脾、淋巴結的吞噬細胞可組成一道防線,以清除病原體。

(2)毒血症(toxemia):細菌的毒素或毒性產物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狀,稱為毒血症。臨床上出現高熱、寒戰等中毒症狀,常同時伴有心、肝、腎等實質細胞的變性或壞死,但血培養陰性,即找不到細菌。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休克。

(3)敗血症(septicemia):侵入血液中的細菌大量生長繁殖,並產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狀和病理變化,稱為敗血症。患者除有嚴重毒血症臨床表現外,還常出現皮膚、粘膜的多發性出血斑點、脾腫大及全身淋巴結腫大等。此時血培養,常可找到細菌。

(4)膿毒敗血症(pyemia):由化膿菌引起的敗血症進一步發展,細菌隨血流到達全身,在肺、腎、肝、腦等處發生多發性膿腫,稱為膿毒血症或膿毒敗血症。這些膿腫通常較小,較均勻散佈在器官中。鏡下,膿腫的中央及尚存的毛細血管或小血管中常見到細菌菌落(栓子),說明膿腫是由栓塞於器官毛細血管的化膿菌所引起,故稱之為栓塞性膿腫(embolic abscess)或轉移性膿腫(metastatic abscess)。

細菌感染症狀 常見症狀 高熱 關節疼痛 呼吸急促 昏迷 驚厥 手背部皮膚發紅腫脹 心率增快 咽部灼熱疼痛 咽喉疼痛 肘外側腫痛及功能障礙

小兒細菌感染性口炎:

發病急驟,伴有全身反應如發熱、頭痛、咽痛、哭鬧、煩躁、拒食、頜下淋巴結腫大等,病損可發生於口腔黏膜各處,以舌、唇內、頰黏膜多見。初起為黏膜充血水腫,繼之出現大小不等的糜爛或潰瘍,散在、聚集後融和均可見到表面披有灰白色假膜,易於擦去,但留下溢血的創面,不久又被假膜覆蓋。

細菌性陰道炎:

此病的典型臨床症狀為陰道異常分泌物明顯增多,呈稀薄均質狀或稀糊狀,為灰白色,灰黃色或乳黃色,帶有特殊的魚腥臭味,由於鹼性前列腺液可造成胺類釋放,故表現為性交時或性交後臭味加重,月經期陰道PH值升高,故經期時或經期後臭味也可加重,患者外陰有不適感,包括不同程度的外陰瘙癢,一般無明顯時間性,但在休息狀態及心情緊張狀態下癢感更加明顯,尚有不同程度的外服灼熱感,有的患者出現性交痛,極少數患者出現下腹疼痛,性交困難及排尿異常感,陰道粘膜上皮在發病時無明顯充血表現。

細菌性腸炎:

發熱、腹瀉、糞便有粘液或膿血、大便有腥臭味,有的有裡急後重感,即使後仍有餘便未盡的感覺。

細菌性皮膚病:

1、起病較急,有全身不適、寒戰、高熱、頭痛、噁心、嘔吐等前驅症狀。

2、數小時後局部出現境界明顯的水腫性紅斑,表面緊張發亮,迅速向周圍擴大,有時皮損表面可出現水皰,皰壁較厚,內容物清亮或渾濁,自覺灼熱及疼痛,可伴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

3、發生於面部者,紅斑先從一側開始,逐漸蔓延擴大,跨越鼻樑到達對側面頰,形成蝶形紅腫,附近淋巴結腫大疼痛,以後可擴散到頭皮及下頜邊緣而使整個面部紅腫,可因眼瞼明顯腫脹而睜眼困難。發生於小腿者常有腹股溝淋巴結腫痛。

細菌性肺炎

多有畏寒,發熱,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狀,發熱常見,多為持續高熱,抗生素治療後熱型可不典型,咳嗽,咳痰甚多,早期為乾咳,漸有咳痰,痰量多少不一,痰液多呈膿性,金葡菌肺炎較典型的痰為黃色膿性;肺炎鏈球菌肺炎為鐵銹色痰;肺炎桿菌肺炎為磚紅色粘凍樣;綠膿桿菌肺炎呈淡綠色;厭氧菌感染常伴臭味,抗菌治療後發展至上述典型的痰液表現已不多見,少數有咯血和呼吸困難,部分有胸痛,累及胸膜時則呈針刺樣痛,下葉肺炎刺激膈胸膜,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後者易誤診為急腹症,全身症狀有頭痛,肌肉酸痛,乏力,少數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胃腸道症狀,重症患者可有嗜睡,意識障礙,驚厥等神經系統症狀。

細菌感染的檢查 展開

病原菌檢測

一、標本的採集與送檢原則

1、區別取材: 根據不同病原菌在機體內的分佈和排出部位,採取不同的標本.盡量採取病變明顯部位的材料.

2、嚴格無菌操作,避免標本被污染:無菌取材,防止雜菌污染.

3、妥善處理:標本採集應在使用抗菌藥物之前.

4、盡快送檢:標本必須新鮮,採集後盡快送檢.多數菌可冷藏運送,糞便標本應加甘油緩衝鹽水保存液.

5、作好標記,祥填化驗單.

二、細菌形態與結構檢查

1、顯微鏡放大法

細菌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通常用光學顯微鏡油鏡頭,放大1000倍左右觀察細菌的形態,而細菌的內部超微結構,則須用電子顯微鏡放大數萬倍方能觀察.

2、染色法

1 單染色法 用單一染料染色,可以觀察細菌的大小,形態和排列特點,但不能鑒別細菌.

2復染色法 用兩種以上的不同染料染色,可將不同細菌染成不同顏色,除可觀察細菌的形態特徵外,還能鑒別細菌,最常用的有革蘭染色法。

3、分離和鑒定

是確診細菌性感染最可靠的方法

4、病原菌抗原的檢測

5、其他檢測法

6.輔助檢查

血象:白細胞總數大多顯著增高。

病原學檢查。

細菌培養。

細菌塗片:膿液、腦脊液、胸腹水、瘀點等直接塗片檢查,也可檢出病原菌,對敗血症的快速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詳細詢問病史和作詳盡體檢極為重要。凡有急性高熱、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加,而無局限於某一系統感染的傾向時,或有局部病灶、導管及器械操作史等均應考慮有敗血症的可能;血液或骨髓培養陽性為確診的依據。應與傷寒、粟粒型結核、結締組織病及淋巴瘤等疾病鑒別。

細菌感染診斷鑒別

診斷

臨床上以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為特徵,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遷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傷口或體內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臨床上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煩躁、四肢厥冷及紫紺、脈細速、呼吸增快、血壓下降等。

鑒別

病毒感染:能在人體寄生繁殖,並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表現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中毒症狀及病毒寄主和侵襲組織器官導致炎症損傷而引起的局部症狀。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稱為真菌病,發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膚癬菌病由人體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感染可區分為:表面感染,皮膚感染,皮下組織感染,深部感染和條件性感染。

臨床上以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為特徵,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遷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傷口或體內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臨床上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煩躁、四肢厥冷及紫紺、脈細速、呼吸增快、血壓下降等。

細菌感染治療 治療概述

就診科室:內科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 康復治療

治療週期:根據不同細菌的感染,治療週期不同

治癒率:根據不同細菌的感染,治癒率不同

常用藥品: 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 乳酸左氧氟沙星片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根據不同細菌的感染,治療費用不同


細菌感染西醫治療

小兒細菌感染性口炎:

1、消炎控制感染 可給予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最好做藥物敏感實驗,選用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2、一般治療 患者要多休息,多飲水,適當補充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

3、中藥 可選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方藥可選用銀翹散、導赤丹、清胃散和清瘟敗毒飲等。

4、局部用藥 口腔局部止痛用1%普魯卡因飯前含漱,或塗含有麻藥的潰瘍膏。控制感染可用0、1%依沙丫啶(雷夫奴爾),0、05%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液,口泰漱口液含漱,4~5次/d,每次5~6min。局部可用潰瘍散,養陰生肌散促進潰瘍癒合。

細菌性陰道炎:

中藥治療:

1、濕熱下註:帶下量多,色黃,質稠,臭穢,陰中潮紅、灼熱、腫痛,尿赤口乾,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熱利濕止帶。方藥:豬苓、茯苓、赤芍、丹皮各15克,澤瀉、黃柏、梔子、白果、車前子(包)各10克,生甘草6克。中成藥:龍膽瀉肝丸

2、濕濁下註:帶下量多,色白,質黏,有腥味,陰中下墜腫脹,腹脹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治法:健脾利濕止帶方藥:黨參、蒼朮、白朮、茯苓、山藥、生苡仁各15克,陳皮、欠實各10克   中成藥:白帶丸

3、肝郁脾虛:帶下量多,色黃白,質稠,或腥臭,陰中灼熱墜脹,心煩口苦,體倦乏力,納差便溏,舌質紅、苔薄膩,脈弦細。治法:疏肝清熱,健脾利濕。方藥:丹皮、白芍、白朮、茯苓、生苡仁各15克,柴胡、梔子、澤瀉、黑芥穗、車前子(包)各Io克,生甘草6克。中成藥:加味道遙丸。

細菌性腸炎:

1、可用抗生素,阿莫西林,青黴素等。在用藥前要到醫院做大便常規化驗,細菌培養,以便根據生長細菌的種類選用恰當的抗生素。 內服大蒜素,地錦草。

2、輕度脫水而且嘔吐不重者,可口服補液,WHO推薦的口服液配方為氯化鈉,碳酸氫鈉,氯化鉀,葡萄糖或蔗糖,加水。脫水或嘔吐較重者,可靜脈輸入生理鹽水、等滲碳酸氫鈉和氯化鉀溶液以及葡萄糖。

3、恢復期口服腸粘膜保護劑(思密達)與微生態調節劑(培菲康),可加速控制腹瀉。

細菌性皮膚病:

1、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細菌的繼發感染。

2、口腔因有糜爛,小朋友吃東西困難時,可以吃易消化的食物,飯後漱口。

3、局部可以塗金黴素眼藥膏、魚肝油,以減輕疼痛和促使糜爛面早日癒合。

4、可以口服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2等。

5、若伴有發熱時,可以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該病一般1—2個星期可以自愈,不會留下後遺症,但它也不是終身免疫,即以後還可以感染發病。

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防止外傷,增加機體抗病能力。對慢性復發性的毛囊炎、癤腫等,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注意尋找潛在的誘發因素,如是否有糖尿病,是否在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等。合理選用外用抗生素應注意選用抗菌譜廣、不易產生耐藥性,易於穿透皮膚發揮殺菌作用的藥物。例如:紅黴素軟膏、百多邦軟膏、綠藥膏等等,都是皮膚細菌感染選用的藥物。

對於感染嚴重且有全身症狀的,要在醫生指導下口服或注射抗生素。

注意:千萬不可擠壓感染部位,或在局部隨便塗用激素類外用藥,否則會造成感染擴散,引起更嚴重的疾病。

細菌性肺炎:

抗菌治療是決定細菌性肺炎預後的關鍵。抗感染治療2~3天後,病情仍無改善甚或惡化,應調換抗感染藥物。已有病原檢查結果時,應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敏感的藥物。無病原學資料可依,則應重新審視肺炎的可能病原,進行新一輪的經驗性治療。輕、中度肺炎總療程可於症狀控制如體溫轉為正常後3~7天結束;病情較重者為1~2周;金葡菌肺炎、免疫抑制患者肺炎,療程宜適當延長;吸入性肺炎或肺膿腫,總療程須數周至數月。

其他治療應根據病情選用,如吸氧、止咳化痰、輸液與抗休克等。

1、一般性治療:

臥床休息,進易消化富蛋白質、電解質,維生素食物,注意水份的補充。高熱者給予物理降溫,必要時給解熱藥物。劇烈胸痛可予芬必得0、3g口服2次/日,或可待因片15mg口服。咳嗽劇烈給咳必清25mg或退嗽100mg口服3次/日,必要時用可待因。

2、促進排痰:

鼓勵病人咳嗽、翻身,或拍背促進排痰。給於祛痰解痙藥,必要時生理鹽水10ml加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5mg及少量抗生素,霧化吸入2次/d。

3、抗生素的應用:

病源菌未明確者,可按下列經驗用藥。

(1) 革蘭陽性球菌,用青黴素,頭孢唑林,紅黴素,復方新諾明。革蘭陰性菌或混合感染可用頭孢唑林,阿莫西林,頭孢夫辛等。病情較重選用三代頭孢菌素,b內酰胺類+氨基糖甙類,復方新諾明。

(2) 院內感染:輕、中度可用哌拉西林,頭胞唑林加慶大黴素,頭胞夫辛,頭胞羥唑或頭胞塞肟、頭胞唑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也可用優立新等(β內酰胺類加酶抑制劑的抗生素)。有誤吸史或胸腹大手術者,應加用甲消唑或克林黴素。金葡菌感染可用苯唑西林、耐夫西林或萬古黴素、長期用激素、抗菌素者應用三代頭孢菌素、泰能、環丙沙星等加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合併黴菌感染加用氟康唑。病原菌確定後,應根據痰培養的藥敏試驗的結果調整抗菌藥物。

4、免疫治療:

免疫球蛋白,轉移因子、胸腺肽等免疫調節劑可輔助治療有一定幫助,綠膿桿菌抗血清,內毒素抗體尚處試驗階段。

5、併發症治療:

合併呼吸衰竭給予氧療及呼吸支持。有電解質紊亂、肝、腎功能損害給予相應治療。膿胸應於引流或外科處理。

細菌感染中醫治療

詳細中醫療法參考具體疾病。

細菌感染護理

1、飲食上應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麵條湯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為佳。

2、可多食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證維生素的攝入量。

3、給予流質或半流質的食物,如各種粥類、米湯等。

1、注意生活起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防止過分疲勞,預防感冒,並進行有效的身體鍛煉。

2、多飲水,忌煙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調節情緒,防止大怒大悲、多思多慮,應盡量做到知足常樂,性格開朗、豁達,避免過度勞累。另外,患者應注意節制房事,以防損傷腎氣,更應注意房事衛生、保持外陰清潔,以防止外邪內侵,加重病情。此外也可以服用人參皂甘Rh2具有抗炎止痛 改善睡眠 增強食慾 輕身延年。

宜 1、宜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2、宜吃富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3、宜吃膳食纖維類食物。

荸薺粉

雞心

鵝肉

白果(干)

忌 1、忌吃腥發的食物:如羊肉、鰱魚、鯉魚; 2、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螺絲肉、豆芽; 3、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肥肉、豬油、羊油。

啤酒

白酒

鴨蛋

鴨肉

宜 1、宜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2、宜吃富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3、宜吃膳食纖維類食物。

綠豆雜麵條

綠豆奶粥

綠豆南瓜湯

綠豆竹葉粥

綠豆豆沙包

豌豆綠豆粥

紅綠豆茶

綠豆竹葉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