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死性腸炎的症狀有哪些和怎麼治療


壞死性腸炎是與C型產氣莢膜芽孢桿菌感染有聯繫的一種急性腸炎,本病病變主要在小腸,病理改變以腸壁出血壞死為特徵,常急性起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便血、發熱、嘔吐和腹脹。嚴重者...

壞死性腸炎

壞死性腸炎病因

易感因素包括:腸道缺血、腸道感染、腸屏障功能受損、呼吸窘迫綜合征、出血、窒息、先天性心臟病合併心力衰竭、敗血症、休克、低溫、紅細胞增多和(或)血液黏滯度高,人工餵養等。現認為本病的發病與感染產生B毒素的Welchii桿菌(C型產氣莢膜桿菌)有關,B毒素可致腸道組織壞死,產生壞疽性腸炎。

壞死性腸炎預防

1、除了避免受涼,控制情緒外,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避免暴飲暴食和過食生冷油膩食物。及時治療腸道寄生蟲病。

2、平常應加強鍛煉,如打太極拳,以強腰壯腎,增強體質。

3、注意腹部保暖。

壞死性腸炎併發症 併發症 腸梗阻休克瀰散性血管內凝血

尚可有腸系膜局部淋巴結腫大、軟化;肝臟脂肪變性、急性脾炎、間質性肺炎、肺水腫;別病例尚可伴有腎上腺灶性壞死。 嚴重者可有休克、腸麻痺等中毒症狀和腸穿孔等併發症。

1、腸梗阻:由於細菌、內毒素的作用,腸壁充血、水腫、失去彈性及蠕動,腸內容瀦留,發生小腸梗阻症狀。臨床易誤診為機械性腸梗阻。

2、休克和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細菌、內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病症和血液動力學紊亂,約有1/4患者可發生中毒性休克,或伴DIC。

壞死性腸炎症狀 常見症狀 便血 發熱伴有腹痛、... 腹脹 精神萎靡 排水樣血性大便

1、腹痛、腹脹 腹痛多為突發,持續並可有陣發加重。腹痛部位多在臍周或上腹部。有些患者可有全腹痛,該病在早期可先有輕度腹脹,繼則加重。

2、嘔吐:腹痛發作後即伴噁心、嘔吐,吐出物含膽汁、咖啡樣或血水樣。

3、腹瀉及便血:程度不一,多者每天10餘次。根據病變部位、出血速度,在腸道停留時間及腸蠕動情況不同,糞便可為鮮血、洗肉湯樣、果醬樣或黑便,並常混有腐爛組織及特殊的腥臭味。如病變限局在小腸者則無裡急後重現象。

4、週身中毒症狀:由於細菌、內毒素的易位造成週身炎症反應可有發熱或體溫不升、精神萎靡或煩躁,若出現譫妄或昏迷多提示病情嚴重,出現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並可能有腸壞死的情況發生。

5、嬰幼兒症狀:不典型,產嬰多在出生後3~10天發病。由於早產或低體重而收治於監護病房,在人工餵養期間或對未成熟兒因吞嚥反射建立不完全而放置胃管鼻飼期間發現胃內有瀦留,繼有腹脹、嘔吐、便血發熱或體溫不升,心率過速或緩慢,腹肌緊張、腹部脹氣、腹壁紅斑等體征。一般認為孕齡越小,罹患AHNE的發生率越高。低體重兒的發生率為12%。

臨床分型:

1、胃腸炎型:見於疾病的早期有腹痛、水樣便、低熱,可伴噁心嘔吐。

2、中毒性休克:出現高熱、寒戰、神志淡漠、嗜睡、譫語、休克等表現,常在發病1~5天內發生。

3、腹膜炎型:有明顯腹痛、噁心嘔吐、腹脹及急性腹膜炎徵象,受累腸壁壞死或穿孔,腹腔內有血性滲出液。

4、腸梗阻型:有腹脹、腹痛、嘔吐頻繁,排便排氣停止,腸鳴音消失,出現鼓腸。

5、腸出血型:以血水樣或暗紅色血便為主,量可多達1~2L,明顯貧血和脫水。

壞死性腸炎的檢查

1、血常規:表現為白細胞計數增高,塗片分類有核左移現象;紅細胞減少、血紅蛋白降低; 進行性血小板計數減少等。

2、血液生化檢查:可有低蛋白血症,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高或低血糖等表現。

3、肝、腎及凝血功能:有些病例可出現肝、腎功能受損和DIC表現。

4、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5、血及糞便的細菌學培養 此檢查有助於對感染菌群的判斷。

6、腹部X線平片:X線的表現與AHNE的嚴重程度有關,早期多數可有不同程度的腸腔充氣擴張,腸間隙輕度增寬。由於腸壁水腫黏膜炎性滲出而造成腸壁內緣模糊,隨著病情進展可發現腸壁積氣的影像表現,一般認為系由腸腔內氣體通過受損黏膜進入黏膜下或漿膜下所致,由於滲出增多腸間隙隨之加寬。晚期多表現有固定而擴張的腸袢、門靜脈積氣、腹腔積液、氣腹等。動態觀察腹部腸袢X線變化往往對判斷腸管的生機有所幫助。鋇劑灌腸X線檢查因在急性期會加重出血或引起穿孔,應列為禁忌。

7、纖維腸鏡檢查:可早期發現腸道炎症和出血情況。

8、B超檢查:對胃腸道影像學檢查經驗的不斷積累,有與X線檢查有相互補充的趨勢採用這一檢查手段會更方便,快捷。

壞死性腸炎診斷鑒別

1、有飲食不潔史,在夏秋季發病,突發劇烈腹痛、腹瀉和腥臭便血、噁心嘔吐以及明顯中毒症狀者,均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

2、根據病程階段和病人的表現,區分不同的臨床類型:腹瀉血便型,以腹瀉便血為主要表現;腹膜炎型,主要表現腸系膜炎徵象;中毒型,以休克為突出表現或伴DIC;腸梗阻型,以急性腸梗阻的特點為主要表現。

體格檢查:

腹脹、腹部壓痛,由於炎性滲出可表現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出現腸型、腹部包塊,如發生腸壞死、穿孔可表現典型的全腹腹膜炎體征。對有中毒性休克者,多有呼吸循環系統不穩定,呼吸急促、血壓低、心率加快,神志障礙,皮膚花斑樣等表現。

壞死性腸炎治療 治療概述

就診科室:外科 普外科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 支持性治療 手術治療

治療週期:2-6周

治癒率:80%-95%

常用藥品: 乳酸左氧氟沙星片 諾氟沙星膠囊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1000--6000元)


壞死性腸炎西醫治療

1、非手術治療:採用各種支持療法,其中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輸液及抗感染性休克等綜合治療措施,以期達到病情穩定。

(1)液體支持:尤對危重患者應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並採取中心靜脈壓監測下輸液,注意有效的循環復甦。在擴容輸液的同時根據情況要補充鮮血、血漿、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複合物及輸入血小板等。

由於腹瀉、嘔吐造成的液體丟失和禁食引起的攝入不足在出現血容量降低的同時會引起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的紊亂。動態監測血生化指標,補充鈉、鉀、氯及可能出現的鈣、鎂和微量元素的不足,糾正代謝性酸中毒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是搶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2) 營養支持:該類病人屬於高分解代謝狀態,其基礎代謝率可增加到50%~150%,需要蛋白和熱量的補充,有條件時可採用代謝車(metabolic cart)測定病人能量消耗,指導補液。臨床上多採用葡萄糖、中長鏈脂肪酸、氨基酸作為營養支持的底物,熱氮比例可為 418kJ(100kcal)︰1g。在嬰兒因為各器官主要代謝物質為脂肪,脂肪乳劑的量可達4g/(kg·d),在幼兒進行營養支持時,必需氨基酸應為總攝入氨基酸的40%~50%。對嬰兒給液應細緻地計算。給予適量的谷氨酰胺可改善氮平衡,促進腸道黏膜細胞的營養與更新,並注意對體內所需各類維生素的補充。在營養支持的過程中應注意對併發症的監測。

(3)抗休克治療:腸源性感染造成週身炎性反應,嚴重時導致感染性休克。補液、糾正循環血量不足是抗休克的主要措施,在行有效的液體復甦時,可給予血管擴張藥如莨菪鹼等。同時選用對腸內細菌有效的藥物,如甲硝唑、氟哌酸、三代頭孢菌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等,一般選用兩種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改善週身狀況,穩定溶酶體膜,抑制炎性介質釋放,一般用藥3~5天,但應注意腎上腺皮質激素有加重腸道出血、促發腸穿孔之虞,應慎用。投止血藥物如對羧基苄胺、維生素K、止血敏等。生長抑素類藥物如善得定(sandostatin)對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在抗休克治療的同時應注意呼吸支持、供氧、給予強心、利尿藥物、觀察尿量、高溫時降溫等。根據病情變化要不失時機地決定外科手術治療。

(4)飲食管理:在經前述內科治療後如病人情況獲得改善應繼續胃腸外營養並保持胃腸減壓,繼續使用抗生素7~10天,以期獲得完全緩解。進食時應先以清流質開始,漸漸過渡到流質、半流質、少渣飲食,對進食後又出現消化道症狀者應停止,待症狀消失後再進食。

對嬰兒的餵養恢復是一個耐心、細心的飲食護理過程,要注意觀察進食後反應,餵養應選擇從進水開始,以後給稀釋牛奶,觀察大便瞭解消化情況,注意防止腹脹及胃瀦留。

2、外科治療:以手術為主的外科治療是內科治療措施的繼續,應充分做好術前準備,充分估計病人耐受的能力,選擇可靠的麻醉方法。

(1)外科治療的適應證:

對症狀較輕微的急性單純性膽囊炎,可考慮先用非手術療法控制炎症,待進一步查明病情後進行擇期手術。對較重的急性化膿性或壞疽性膽囊炎或膽囊穿孔,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但必須作好術前準備,包括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失調,以及應用抗生素等。非手術療法對大多數(約80~85%)早期急性膽囊炎的病人有效。此法包括解痙鎮痛,抗生素的應用,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以及全身的支持療法。在非手術療法治療期間,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症狀和體征有發展,應及時改為手術治療。特別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病情變化較快,更應注意。據統計約1/4的急性膽囊炎病人將發展成膽囊壞疽或穿孔。對於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病人,由於病情發展較快,一般不採用非手術療法,宜在作好術前準備後及時進行手術治療。關於急性膽囊炎應用抗生素的問題,由於膽囊管已阻塞,抗生素不能隨膽汁進入膽囊,對膽囊內的感染不能起到預期的控制作用,膽囊炎症的發展和併發症的發生與否,並不受抗生素應用的影響。但是抗生素的應用可在血中達到一定的藥物治療濃度,可減少膽囊炎症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以及能有效地減少手術後感染性併發症的發生。對發熱和白細胞計數較高者,特別是對一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和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全身抗生素的應用仍非常必要。一般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慶大黴素、氯黴素、先鋒黴素或氨苄青黴素等,並常聯合應用。

1有明顯的腹膜刺激征,有腸壞死、腸穿孔可能者;

2經積極的非手術治療,全身中毒症狀不見好轉,腹部脹氣,壓痛、肌緊張體征加重提示有腸壞死傾向者;

3腹腔穿刺抽出滲液呈棕色、渾濁,塗片有細菌感染者;

4腹痛、腫塊,有腸梗阻表現採用非手術療法不見好轉;

5自肛門排血性便嚴重而持續,血小板減少,難於糾正的酸中毒者;

6X線片門靜脈有積氣,腸壁有積氣者。

(2)手術處理方式與原則:手術方式應根據週身情況和腸管病變嚴重程度而定。

1對限局性缺血、壞死穿孔者行腸切除,腸吻合。由於腸黏膜病變範圍往往超出漿膜面顯示的範圍,因此對腸切除的範圍比通常要有所擴大,可以通過檢查腸切除後保留斷緣的黏膜血運情況加以判斷。

2由於病變呈節段性分佈,因此在腸切除時應考慮到切除方式,即分段切除吻合還是對鄰近病變腸段一併切除,應以盡量減少吻合口,但又要保留正常腸段減少切除範圍為原則。

3對危重病人為縮短手術時間,爭取更多搶救機會,在行病變腸段切除後,可做近、遠側斷端造瘺,待一般情況穩定後再行二次手術做造瘺還納。

4 開腹後如果發現病變範圍廣泛,已累及全部小腸及至結腸而不能切除迫行關腹者應繼續進行支持治療,待24~48h後如果情況允許可行二次探查,瞭解腸管變化,以期進一步處理。有作者在處理此類病例中於空腸上段放置一細塑膠管經腹壁引出體外,借此灌注抗生素,經綜合治療而使症狀緩解。

5在行腸切除吻合後,凡病情又有進展者應果斷決定行二次探查,做出相應處理。

6如果病人情況極差,而又證實有腹膜炎,腸穿孔者也可在局麻下做下腹小切口單獨行腹腔引流,待情況允許時再考慮進一步手術治療。

壞死性腸炎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壞死性腸炎護理

1、患者飲食以少油、少纖維質為主。在發病初期只能進食清淡流食如濃米湯、淡果汁、麵湯、熱茶,以資解渴。

2、每天應給以大量含維生素C的飲料如鮮桔汁、西紅柿汁。有條件的給予強化維生素C的果汁,則更為理想(即在果汁中加入維生素C片劑的飲料)。

3、排便次數減少後,可喝些肉湯(去油)、牛奶、豆漿、蛋花湯汁等流質飲食。以後可逐漸給以清淡、少油、少渣的半流質飲食,如大米粥、藕粉、面片等。

4、腹瀉如完全停止,就可增加蛋羹、魚片、碎嫩瘦肉、菜泥等軟食品。即使食慾旺盛也只能採用少量多餐次的進食方法,而且每餐食物的總量也不宜過多,以利消化。

5、如腸道發酵作用過強時,可吃含有蛋白質及少量脂肪的食物如乳類、蛋類、豆漿、豆腐等;少吃糖類,因糖類易發酵、產氣。如腸道腐敗作用很強時,可吃澱粉類食物如馬鈴薯、芋頭、米、麵粉等;少吃容易引起腸內腐敗作用的肉、蛋、魚類以及豆類等蛋白質豐富的食品。

壞死性腸炎多在夏天多發,應少吃冷飲、生食瓜果,加強的蚊蠅的防護,這些都會使胃腸道傳染性的疾病發病、傳播明顯增多。

宜 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芹菜葉

冬瓜

小米

桂圓

忌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油炸熏烤、高脂肪、煙酒等刺激性食物。

白酒

螃蟹

辣椒(紅、尖、干)

咖啡

宜 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小米素羹

小米面蜂糕

山藥桂圓粥

番茄芹菜汁

香菇茯苓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