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心熱的症狀有哪些和怎麼治療


手足心熱:中醫病證名。手心、足心有發熱感覺。見《丹溪心法·發熱》。多由陰虛內熱,或火熱內郁等所致。 脾胃內傷可出現手足心熱,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將...

手足心熱

手足心熱病因

病機病理

心包脈所生病諸症《不居集·手掌中熱》:“掌中勞宮穴也,手厥陰心包所生,是經少氣而多血,是動則病掌中熱。”

陰陽失和真陰不足《不居集·熱症》:“足心如烙者,虛火爍陰,湧泉涸竭也。”足少陰脈斜從小指趨至足心,出於然骨,循內踝入跟,為湧泉穴。此經多氣而少血,虛勞之人,真陰不足,故足心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乃水不制火之故。

脾胃內傷手足心熱脾胃內傷的病機為脾胃之氣受傷,中氣不足,出現兩種變化:一種是清氣下陷,不能上升,即水谷精微之氣,不能輸脾歸肺,上行陽道,心肺之氣無所稟受,榮衛之氣亦就不足,皮膚腠理無陽氣以滋養,不能衛護其外,即東坦所謂“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見《內外傷辨惑論》、《飲食勞倦論》)。另一種是“陰火”上衝,即中氣下陷,水谷不化精微,變生濕濁,流於腎間,以致下焦之氣不化,郁而生熱,成為“陰火”熾盛,必然逆而上衝。下焦陰火上衝,中焦脾胃又首當其衝,形成陰火乘其脾胃之變,即東垣所謂“脾胃之氣不足,而反下行,極則衝脈之火逆而上,是無形質之元氣受病也”(見《內外傷辨惑論· 辨陰證陽證》)。也就是說,內傷病的主要病理變化為:一方面清氣下陷,而另一方面有陰火上衝,形成陰陽清濁升降反常的局面。而四肢、手足心為脾胃所主,脾胃陽氣充足,手足四肢溫暖,脾胃陽氣虛弱,手足四肢寒冷。脾胃內傷,中氣不足時,由於陰火上衝,本為陽氣充實之處,變為陰火充斥之地,故出現手足心熱的症狀,是病在於裡,熱傷元氣的見證。當然患者除手足心熱外,還有惡寒怕冷、怠惰嗜臥、四肢沉困不收、少氣懶言、食少便溏、脈虛弱等中氣不足之症。

手足心熱預防

其預防保健原則:

精神調養:此體質之人性情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故應遵循《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適當到鄉村靜養,遠離城市喧囂。

環境調攝:此種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熱,口咽乾燥,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故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

手足心熱併發症 併發症 月經量少

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等。

手足心熱症狀 常見症狀 尿黃似濃茶 手熱 大便乾燥

陰虛體質的人:形體消瘦、面色潮紅、口燥咽干、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

腎陰虛則表現腰酸背痛、眩暈耳鳴、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等症狀。

手足心熱的檢查

中醫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來檢查。

手足心熱診斷鑒別

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來進行診斷。

手足心熱治療 治療概述

就診科室:中醫科 中醫綜合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 支持性治療

治療週期:7-14天

治癒率:98%

常用藥品: 阿司匹林腸溶膠囊 青黴素V鉀膠囊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300--800元)


手足心熱中醫治療

辨證論治

脾胃內傷手足心熱的病機為熱傷元氣,其治療即遵東垣“甘溫除熱”法,以升陽散火湯(見《內外傷辨惑論》)為主方散郁 火。組成為: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葯、人參、炙甘草、柴胡、防風、生甘草。此方用人參、炙甘草之甘溫益氣;並用升麻、柴胡升脾胃中清氣,上行陽 道,亦能引甘溫之氣味上行,使元氣充實皮毛,陽氣得以衛外而為固,這是治其本者。同時配伍羌活、獨活、防風等諸風藥,東垣認為:“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 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分,末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散於陽分,而令走九竅也”(《脾胃論·脾胃勝衰論》)。丁光迪認為,“升陽與益 氣兩者配合,發越脾土之郁遏,亦發越鬱於肌表之燥熱,使郁者伸而陰火散……”,這一部分是本方的重點用藥。佐以生甘草,瀉火而緩急迫;更加白芍葯,合人參 能補脾肺,合甘藥能化陰斂陰,參於升陽散火藥中,寓收於散,有制約調節意義。全方合用能使營衛調和,陽道充實,浮熱亦自解。

五心煩 熱心中煩熱伴兩手足心有發熱感覺。見《太平聖惠方·治骨蒸煩熱諸方》。多由陰虛火旺、心血不足,或病後虛熱不清及火熱內郁所致。是虛損勞瘵等病的常見症之 一。治宜滋陰降火,清熱養陰,清肝理脾等法,可選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葉湯、逍遙散、茯苓補心湯等方。火郁而宜升發者,用火郁湯。

手足心熱西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手足心熱護理

出現手足心熱、心煩、口乾、失眠、盜汗等陰虛之證,可選用有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的食品,如糧食中的小米、大麥、小麥、玉米、赤小豆;蔬菜中的大白菜、冬瓜、黃瓜、紫菜、豆腐;水果中鴨梨、西瓜、百合、蓮子、大棗;肉類中白鴨肉、鵝肉、鯽魚、甲魚、蛤蜊等。

飲食調養: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魚類等清淡食物,對於蔥、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則應少吃。

 

宜 1、可選用有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的食品,如糧食中的小米、大麥、小麥、玉米、赤小豆;2、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

豆腐

油菜

綠豆芽

空心菜

忌 少吃蔥、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

洋蔥

辣椒(紅、尖、干)

大蒜

大蔥

宜 1、可選用有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的食品,如糧食中的小米、大麥、小麥、玉米、赤小豆;2、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

肉絲炒飯

雞肉白薯粥

雞肉冬菜餅

捲心菜燒肉蒸餃

紫蘇肉片粥

腰果肉飯

紅燒肉飯

鮮肉鍋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