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便失禁怎麼辦


老年大便失禁

症狀介紹

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或稱肛門失禁(anal incontinence)是指每天至少2次或2次以上不隨意控制的排便和排氣,它是各種原因引起的具有多種病理生理基礎的一種臨床症狀。老年人的發生率約為1%,老年住院病人較多見,一般女性多於男性。

發病原因

大便性狀的改變:

正常的排便需要適當的肛門直腸感覺,盆底感受器在察覺直腸內存在糞便方面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糞塊嵌塞和溢出性大便失禁患者均有直腸感覺的降低,外傷性和特發性大便失禁(idiopathic fecal incontinence)的患者可能有肛管感覺的異常,特發性大便失禁或稱神經源性大便失禁,它是由於控制盆底橫紋肌及肛門外括約肌的神經進行性損害及內括約肌功能減退所致。如 腸易激綜合征,炎症性腸病,感染性腹瀉,濫用瀉劑,吸收不良綜合征,短腸綜合征,放射性腸炎。

腸容量或順應性異常:

炎症性腸病。直腸容量缺損。直腸缺血。膠原血管性疾病。直腸腫瘤。直腸外壓迫。老年人大便失禁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糞塊嵌塞,直腸感覺異常,肛門括約肌壓力降低,神經肌肉功能紊亂,癡呆,醫源性的等等。

直腸感覺異常:

神經系病變。溢出性失禁。

括約肌或盆底功能異常:

括約肌解剖學缺損。盆底肌喪失神經支配。先天性異常。

發病機制

正常排便活動在是神經內分泌調節下條件反射的隨意活動,是多系統參加的複雜生理過程,結腸內糞便或氣體,隨著結腸節律性收縮運動和胃結腸反射的不自主活動到達直腸下段後,刺激直腸壁壓力感受器,當腔內壓達到一定閾值時,交感神經興奮,直腸擴張,內括約肌收縮,肛隱窩受到刺激而產生便意,這一衝動沿內臟傳入神經骶副交感神經傳入腰髓的排糞中樞,再傳入大腦皮質感覺區和運動區,當大腦皮質解除排便的抑制時,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鬆弛,即可出現排便活動。

關於大便失禁的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正常大便的自控有賴於許多因素:大腦的功能,糞便的容量和稠度,結腸的傳輸,直腸的膨脹性,肛門括約肌的功能,肛門直腸的敏感性和肛門直腸反射等,這些因素中任何1個或多個因素的異常都可能導致大便失禁。

預防方法

合理膳食可多攝入一些高纖維素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營養均衡,包括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必需的營養素,葷素搭配,食物品種多元化,充分發揮食物間營養物質的互補作用,對預防此病也很有幫助。  

 

檢查項目

相關檢查

糞便性狀

1.局部檢查

肛門檢查可瞭解有無局部因素導致的大便失禁。

(1)視診:注意有無糞便污染,潰瘍,濕疹,皮膚瘢痕,黏膜脫出,肛門擴張等情況。

(2)指診:注意肛門括約肌收縮力,肛門直腸環張力等。

(3)內鏡:觀察直腸黏膜顏色,有無潰瘍,炎症,出血,腫瘤,狹窄和肛瘺等等。

2.實驗室檢查

肛門直腸的功能具有包括任何時候允許排便與維持自控能力的多種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複雜機制,因此,某種特殊檢查可檢驗這種機制的一個方面,臨床評價必須根據各種檢查結果綜合考慮,評價盆底和括約肌功能的常用診斷性實驗包括:

(1)肛管直腸測壓:包括肛門內括約肌控制的靜息壓,外括約肌隨意收縮時最大壓力,舒張時刺激的知覺閾值,在大便失禁時肛門靜息壓和最大壓力均下降。

(2)肌電圖:是反映盆底肌肉及括約肌的生理活動,瞭解神經和肌肉損傷部位與程度的客觀依據。

(3)排糞造影:可記錄排糞時的動態變化,通過直腸角改變,能推測恥骨直腸肌的狀態和損傷程度。

(4)生理鹽水灌腸試驗:通過坐位時向直腸內注入1500ml的生理鹽水,記錄漏出量和最大保留量,瞭解排便的自控能力,大便失禁時保留量下降或為零。

(5)肛管超聲圖:可準確判斷肛門括約肌缺損部位和不對稱性,測量內括約肌的厚度。

大便細菌學檢查,找查病原體。

腹部平片,鋇灌腸,腸鏡檢查,查找大便失禁的原因有一定幫助。

鑒別診斷

診斷

仔細的詢問和體檢可識別大多數大便失禁的病因,治療前放射學和生理學檢查能夠確認診斷,有關的胃腸功能異常和檢測肛門括約肌的缺損情況可提供客觀的基礎資料。

1.問診

50%大便失禁患者不會主動訴說有症狀,除非詳細詢問,詢問病史是一門藝術,患者就診時,醫生有責任鼓勵病人詳細敘述病史和引導或直接詢問有關情況。

(1)病史:瞭解有無手術,產傷,外傷史,病程及治療經過等。

(2)症狀:

1排便的自控能力,有無便意,每天大便次數,自我護理條件;

2肛腸外症狀,如排尿異常,脊柱情況,智力,神智和精神狀況等。

鑒別診斷

臨床須與腸道炎症引起的腹瀉,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炎,肛瘺等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