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心綜合症怎麼辦


頸心綜合症

症狀介紹

近些年來,頸椎病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之勢。中年人患此病者也並不鮮見。 頸椎病不僅令病人感覺頸部不適、活動受限,而且因頸部的骨質增生可刺激壓迫交感神經,影響內臟,累及心血管系統,產生心前區疼痛、胸悶、心悸、心電圖出現缺血性心肌改變、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還可引起血壓升高等症狀,這些表現分別被稱之為“頸性心絞痛”、“頸性心律失常”、“頸性高血壓”,統稱為“頸心綜合征”。發病率佔到心電圖和血壓、心律異常人群的40%以上。

發病原因

頸椎病可累及心血管系統,如心前區疼痛,類似冠心病樣心絞痛;也可因骨贅刺激或壓迫脊髓和脊髓血管,引起側角內交感神經細胞功能障礙,或由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使延髓內心血管調節中樞缺血,引起反射性冠狀動脈痙攣收縮,導致心肌缺血,誘發心律失常。

頸心綜合征包括頸性心絞痛、心律不齊和高血壓,屬頸椎相關性病變範疇。它是由頸椎退行性變所引發的一種類似心絞痛、心律不齊和高血壓的症征,極易誤診、誤治。此病中老年多發,症狀隨年齡增大而加重。這是因為隨年齡的增長,因外傷、勞損等積累性損傷,使頸椎及椎旁軟組織損傷或頸椎骨質增生、頸間盤突出或頸椎失穩等退行性變導致無菌性炎症,壓迫、刺激或牽拉神經根或交感神經鏈,而引起錯綜複雜、撲朔迷離、似乎與頸椎病不同的症狀。頸部的交感神經干位於頸椎橫突前方,一般有3~4神經節,即頸上、頸中、中間和頸下神經節,其節後纖維分別形成心上、心中和心下神經分佈於心臟。當頸椎橫突退行性變,特別是第2、3節頸椎壓迫或牽拉其前面的交感神經節,使其發出的心神經尤其是心上神經興奮性增高,使冠狀動脈收縮發生障礙,即可導致心前區疼痛、胸悶、心悸、氣短等類似冠心病的症狀。 頸性心絞痛典型的發作為突發性疼痛, 疼痛多位於胸骨中段或上段的後面,亦可波及心前區的大部分,多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可呈壓搾感或窒息感,常伴有胸悶、氣短、頭暈腦漲、失眠、多汗、易激動、頸部酸脹不適等。血脂可偏高或正常、心負荷試驗多無異常,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頸性心律不齊,一般無心血管等器質性病變,常因體位改變而誘發,多呈反覆發作並呈逐漸加重趨勢,服用抗心律不齊藥物多難奏效。

預防方法

“頸心綜合征”根源是頸椎病,所以主要是治療頸椎病。如糾正高枕臥位,使用適當高度的枕頭(約1個拳頭高);避免過度仰頭、低頭或長時間頭轉向一側;注意頸部保暖,避免頸、脊背受涼;局部進行理療,熱敷;適當的頸部體操以活動頸部,可緩解或減輕“頸心綜合征”的各種症狀。

檢查項目

相關檢查

頸部MRI檢查

頸性高血壓, 多有動脈硬化趨勢但無動脈硬化等器質性病變,血壓波動大,多因姿勢改變而引發,服降壓藥效果不佳。臨床上對原因不明的心絞痛、心律不齊和高血壓,久治不愈時別忘了查查頸椎,也許病根就在頸椎。這時心電圖、超聲心電圖等,也許並沒發現器質性病變,但腦血流圖卻可見血管緊張度增高,流入腦部的血流量左右不對稱,可相差20% ~50% 。若頸椎X線片、CT或MRI顯示頸椎骨質增生等退行性變,多在伏案過久或扭頭、甩頭後誘發,即可初步確診。按頸椎病治療後症狀緩解或消失,當可確診。

鑒別診斷

中、老年人也是冠心病多發年齡,所以“頸心綜合征”常易被誤診為冠心病。但頸心綜合征的心絞痛與冠心病中的心絞痛是有區別的。它與勞力負荷增加、情緒激動無關,服用硝酸甘油類藥物及鈣離子拮抗劑不能緩解;而頸椎負荷增加卻常常是此類心絞痛的誘發因素,如高枕臥位,長時間維持過度仰頭、低頭的體姿,長時間頭頸轉向一側,脊背受涼、潮濕、扭傷、勞累等。可由頸椎攝片證實是否頸椎病。但確診頸椎病後,還不能立即排除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故應進一步對病人進行24小時心電圖監護:平臥休息2小時後與臥床前心電圖進行對比;取坐位,1分鐘內完成45度以上的左右轉頸各30次,對比轉頸前後的心電圖。如臥位後,ST段及T波呈缺血性變化,散步後消失;轉頸後ST段及T波缺血性改變又出現或加重,說明心電圖變化與頸部負荷有關,可確診為“頸心綜合征”。冠心病則與此不同,ST段及T波缺血性改變與頸部負荷增減無關,僅在活動或運動時加重。因此,臥位試驗與轉頸試驗是鑒別“頸心綜合征”與冠心病的簡便、經濟、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