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出血怎麼辦


經前出血

症狀介紹

月經來潮前3-5天甚至7天左右,子宮先有少量血液點滴而下。顏色鮮或黯,或呈淡紅,這種情況連續發生兩個月以上的即稱為“經前淋漓”或“經前出血”。由於本病與經漏、月經先期等病頗為相似,所以中醫的有關論述,大多散見於這些病症中。

發病原因

經前淋漓在臨床比較多見,屬於西醫所謂“功能性子宮出血”的表現形式之一。發病與黃體功能不足有密切關係,因而稱這為”黃體期出血”。一般說來,當卵巢裡的卵泡長到足夠大時,卵泡壁即行破裂,成熟的卵子破壁而出,流人腹腔,這就是“排卵”。卵子排出後,留在卵巢裡的卵泡殼便形成—個黃色團塊,直徑約lcm大小,叫做“黃體”。黃體可以產生雌激素和孕激素,子宮內膜受到這兩種性激素的共同影響,不斷生長增厚,此時期的子宮內膜稱為分泌期內膜。如果卵子沒能受精,則在排卵後9天左右黃體開始萎縮,孕激素分泌減少,子宮內膜停止生長,約在排卵後的l4天左右子宮內膜脫落,引起出血,經YD排出,這就是月經。但若黃體發育不全,持續時間不足8天就過早退化,以致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宮內膜就會呈現早期分泌期分泌不良的現象,表現在臨床則為月經週期縮短或經前淋漓。

中醫學則認為,經前淋漓的發病機理主要與氣虛或血熱有關。氣虛又有脾氣虛和腎氣虛之分,脾氣虛則不能固攝,腎氣虛則不能閉藏,都會導致經前淋漓出血。血熱亦有虛實之別,實者可因肝郁化火或肝經濕熱所致,虛者則與陰虛火旺有關。火熱之邪蘊伏血分,則使血液妄動,血海(衝脈)不寧,從而導致經前出血。脾氣虛的病理變化,大多由於平時飲食失節或操勞過度,損傷脾氣所致。也可因素體不足,或久病之後引起。胃氣虛則與先天稟賦不足或青春期腎氣稚弱,或更年期腎氣日衰有關。也可因流產或不當的手術直接損傷腎氣所致。 肝郁化火常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日久化熱,下注沖任(與**相聯屬的經脈),或外界的濕熱之邪直接侵犯沖任而形成。陰虛火旺者,可由於素體陰虛或久病失養,或房事不節,流產頻繁,以致陰精暗耗,虛熱內生所致。

 

預防方法

可用以下方法預防治療經前淋漓:

1、肝火治法:清肝瀉火止帶。 方藥:清肝止淋湯加減。 丹皮9克黃柏9克牛膝9克白芍10克當歸9克生地12克阿膠9克(烊沖)川楝子9克山梔9克知母10克車前草9克

2、腎虛治法:滋陰降火止帶。 方藥:滋腎束帶方。 生地15克澤瀉9克淮山藥10克芡實10克鍛牡蠣30克(先煎)知母12克黃柏9克澤瀉10克旱蓮草12克山茱萸9克加減:口乾咽燥者,加麥冬10克、沙參9克、五味子9克;腰酸膝軟者,加菟絲子10克、女貞子10克、牛膝9克;陰道灼熱者,加丹皮10克、赤芍9克、麥冬10克。

檢查項目

相關檢查

婦科超聲檢查 婦科常規檢查

月經正常指標

週期:

每個女人的週期都不盡相同,從21天到35天不等都算正常,關鍵是是否準時。定期的性生活(如:每週一次)可以幫助你梳理荷爾蒙,對月經的規律有很大的幫助。

血量:

女性在月經期間失去的血量應該在85克之內,持續3~7天。出血量最多的時候集中在前3天內(占總失血量的90%)。

血塊:

如果經血被阻塞在同一個區域而沒有及時排出,囤積5~10分鐘就會形成血塊。血塊通常在早晨剛起床或者久坐之後。

經血顏色:

正常的經血是暗紅色的,粘稠無凝血塊。如果經血稀薄如水,呈現粉紅色、黑色或紫色,或經血完全是凝血塊,都是不正常的,應及早就醫。

行經期:

女性的經期大約是3-7天,出血量最多的時候集中在前3天,以後逐漸減少,直到經血乾淨為止。有的人經血乾淨以後,過一兩天又來了一點兒,俗稱“經血回頭”,這也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有的人經期長達10-20天,月經淋漓不盡;有的經期極短,只是“一晃”即過。這兩種現象都是不正常的。

鑒別診斷

由於發病機理不同,則證候表現、治法、方藥亦各有異,根據中醫理論經前出血可分為如下三種,應予鑒別:

1、脾虛不攝:表現為經前出血量少質稀,不夾血塊,血色淡紅同時伴見食少便溏,倦怠嗜臥,神疲乏力,或小腹空墜,面色啪,舌淡苔薄,脈緩無力等症狀。治法宜健脾益氣,固沖攝血,可選用歸脾湯加減(黨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當歸、杭白芍、熟地、淫羊藿、鹿角霜)。若氣虛兼瘀而見小腹痛者,可加茜草、益母草、元胡等;氣虛日久導致陽虛,而見血色黯黑清稀,小腹冷痛,脈沉遲等虛寒之象者,加溫經止血之品,如炮姜炭、焦艾葉、補骨脂等。

2、腎虛不固:可見血色黯淡,質稀量少或稍多,伴見腰脊酸痛或脛軟足弱,或夜尿頻多,舌質淡嫩,苔白而潤,脈來細弱等症。治以補腎益氣,固沖止血法,可選用龜鹿補沖湯(太子參、黃芪、炙甘草、鹿角膠、龜板、艾葉、白芍,炮姜、烏賊骨)加減。如腰痛甚者,可加杜仲、川斷、桑寄生等。 肝郁化火:經前出血色深紅或紫紅,量少或稍多,質稠或有塊。同時伴見頭暈頭脹,心煩少寐,口苦咽干,RF脹痛,或胸脅不舒,大便偏軟,小溲色黃,舌質正常或偏紅,舌苔薄黃而少津,脈象弦滑等症狀。治以疏肝清熱止血法,選用丹梔逍遙散加減(炒柴胡、炒當歸、杭白芍、黑山梔、炒丹皮、茯苓、黃連)。頭脹頭暈者,可加菊花、鉤籐、白蒺藜;失眠較重者,加甘松、炒棗仁、夜交籐;大便質軟者,去梔子,加炒白朮、懷山藥、砂仁。 肝經漫熱:表現為出血量少色紅,質黏膩或夾黏液,並見胸悶煩躁,口苦食少,小腹隱痛,腰骶酸痛,舌質偏紅,蒼白或黃,根部厚膩,脈象弦滑等症。治用清肝利濕、益腎和血法,可選清肝止淋湯加減(當婦、白芍、生地、丹皮、茯苓、苡米、山藥、川柏、桑寄生、赤芍)。少腹疼痛明顯者,再加五靈脂、元胡索、敗醬草等。

3、虛陰火旺:多表現為血少質稠,顏色鮮紅,並見五心煩熱,咽干口燥,或心煩不眠,腰酸腿軟,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等症。治宜滋陰清熱為主,可用兩地湯加減(生地、地骨皮、玄參、麥冬、桑寄生、女貞子、旱蓮草)。若見頭暈、耳鳴、虛煩不寐者,可加白蒺藜,菊花、甘松、炒棗仁等。 經前淋漓病雖有上述幾種不同證型,但在具體治療時首要掌握氣虛、血熱的發病機理,並宜詳審兩者之間相互交叉時孰為主孰為次,如脾虛兼有濕熱,腎虛夾有肝火、陰虛兼有濕熱等等,以便在針對主證選用方劑的同時,再根據兼證進行藥物加減。此外,還需要掌握服藥的時間,一般要在排卵期開始餵藥,月經來潮即應停止,以免影響正常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