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小發作怎麼辦


癲癇小發作

症狀介紹

癲癇小發作屬於癲癇的一種較常見類型。典型的小發作是突然的、短暫的意識喪失,一般不超過30秒。常不跌倒,也無驚厥。小發作變異型還包括其他發作形式。主要見於兒童。

發病原因

癲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腦部神經元群陣發性異常放電所致的發作性運動、感覺、意識、精神、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的一種疾病。癲癇小發作也叫非局限開始的非驚厥性發作,或全腦性非驚厥性發作。

預防方法

癲癇病的預防非常重要。預防癲癇不僅涉及醫學領域,而且與全社會有關。預防癲癇應著眼於三個層次:一是著眼於病因,預防癲癇的發生。二是控制發作。三是減少癲癇對患者軀體、心理和社會的不良影響。

1.預防癲癇病的發生:遺傳因素使某些兒童具有驚厥易感性,在各種環境因素的促發下產生癲癇發作。對此,要特別強調遺傳咨詢的重要性,應詳細地進行家系調查,瞭解患者雙親、同胞和近親中是否有癲癇發作及其發作特點,對能引起智力低下和癲癇的一些嚴重遺傳性疾病,應進行產前診斷或新生兒期過篩檢查,以決定終止妊娠或早期進行治療。

對於繼發性癲癇應預防其明確的特殊病因,產前注意母體健康,減少感染、營養缺乏及各系統疾病,使胎兒少受不良影響。防止分娩意外,新生兒產傷是癲癇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避免產傷對預防癲癇有重要意義。如果能夠定期給孕婦作檢查,實行新法接生,及時處理難產,就可以避免或減少新生兒產傷。對於嬰幼兒期的高熱驚厥要給予足夠重視,盡量避免驚厥發作,發作時應立即用藥控制。對小兒中樞神經系統各種疾病要積極預防,及時治療,減少後遺症。

2.控制發作:主要是避免癲癇的誘發因素和進行綜合性治療,以控制癲癇的發作。統計資料表明,患者在第一次癲癇發作後,復發率為27%~82%,在單次發作後似乎大部分患者會復發,因此,防止癲癇症狀的重現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癲癇患者要及時診斷,及早治療。治療越早,腦損傷越小,復發越少,預後越好。要正確合理用藥,及時調整劑量,注意個體治療,療程要長,停藥過程要慢,且應堅持規律服藥,必要時對所用藥物進行療效評估和血藥濃度監測。切忌亂投藥物,不規範用藥。去除或減輕引起癲癇的原發病,如顱內佔位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等,對反覆發作的病例也有重要意義。

3.減少癲癇的後遺症: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可遷延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因而可對患者身體、精神、婚姻以及社會經濟地位等,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社會偏見和公眾的歧視態度,患者在家庭關係、學校教育和就業等方面的不幸和挫折,文體活動方面的限制等,不但可使患者產生恥辱和悲觀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發育,而且會困擾患者的家庭、教師、醫生和護士,甚至社會本身。所以有不少學者特別強調,癲癇社會後遺症的預防和對該病本身的預防同等重要,癲癇的後遺症既是患者機體的,又是整個社會的,這就要求社會各界對癲癇患者給予理解和支持,盡量減少癲癇的社會後遺症。

檢查項目

相關檢查

腦血管造影

1.血、尿、大便常規檢查及血糖、電解質(鈣、磷)測定。  

2.腦脊液檢查:顱內壓增高提示佔位性病變或CSF循環通路障礙,如較大的腫瘤或深靜脈血栓形成。細胞數增高提示腦膜或腦實質炎症,如腦膿腫、腦囊蟲、腦膜炎或腦炎繼發癲癇。CSF蛋白含量增高提示血-腦脊液屏障破壞,見於顱內腫瘤、腦囊蟲及各種炎症性疾病導致癲癇。  

3.電生理檢查:常規EEG僅可記錄到10%的部分性發作波形,40%~50%的局灶性放電波形。採用EEG監測技術,包括便攜式盒式磁帶記錄(AEEG)、視頻腦電圖及多導無線電遙測等,可長時間動態觀察自然狀態下清醒和睡眠EEG,檢出率提高到70%~80%,40%的患者可記錄到發作波形,有助於癲癇診斷、分型及病灶定位等。  

4.神經影像學檢查:頭顱正側位X線平片可發現顱內異常鈣化、蝶鞍及斜坡佔位性病變,鼻竇炎性或佔位性病變等。CT檢查在兒童及青少年癲癇患者常見先天性腦穿通畸形、腦積水、透明隔囊腫及圍生期顱腦損傷等陳舊病灶,在成年患者常見腦缺血病灶、外傷後瘢痕、顱內佔位病變、腦囊蟲或鈣化等,老年患者常見陳舊性出血或梗死、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局限性腦萎縮等。增強可顯示腦動脈瘤、AVM、血管豐富的原發腦腫瘤或轉移瘤等。MRI檢查對癲癇患者腦病變檢出率達80%以上,與EEG記錄的癇性灶一致性為70%。1.0T以上的MRI分辨力可達3mm,可發現CT不能識別的微腫瘤,如低度惡性星形細胞瘤、神經節膠質瘤和錯構瘤等。顯示腦組織容積變化,如海馬、顳葉及半球萎縮,胼胝體缺如或增厚,灰質異位和顳中回硬化等,是某些難治性癲癇的病因。  

5.單光子發射斷層掃瞄:(SPECT)可檢出致癇灶間歇期血流量減少,發作期血流量增加。正電子發射斷層掃瞄(PET)可發現複雜部分性發作致癇灶間歇期葡萄糖代謝減低,發作期代謝增加。

鑒別診斷

一、失神發作

突然短暫意識喪失,發作不超過30秒,自行恢復。如患兒在學習或玩耍時突然面色蒼白、雙目凝視、中止原來的活動和談話、手中持物跌落、頭前傾、口角眼瞼顫動、時有眼球顫動,既不跌倒、也不抽搐。發作頻率不等,少者每月1~2次,多者每日數次,甚至百次。劉國英指出一般智力不受影響,若頻繁發作,可能影響學習。以5~10歲多發,15歲以後發病的稱失神樣發作,多見於顳葉癲癇。大發作病人服藥後程度減輕,雖只有短暫意識不清,仍應視為大發作,而非失神發作。

二、變異性小發作

1.肌陣攣發作:頭部和上肢肌肉為主的雙側節律性肌陣攣抽動,可單一或重複多次抽動,發作不伴有意識障礙,可發生在任何時間。

2.無動性發作:突然發生的一過性肌張力喪失,因而不能維持姿勢。站立時表現突然低頭、屈膝、跌倒。有時可連續發生數次,有短暫的意識喪失或意識障礙,立即清醒。

3.強直性發作:表現在某些肌肉突然的強直收縮,如軀幹前屈、頭前傾等固定於一個姿勢,持續一段時間,一般不超過1分鐘,伴短暫意識喪失,發作後立即清醒。

三、復合發作

1.失神伴肌陣攣:患者除失神發作外,伴有面部或肢體、眼、眼瞼、眼球向上運動,常導致跌倒,腦電圖(EEG)示3次/秒棘一慢波或多棘慢波。

2.失神伴發肌張力增加:表現前俯性失神,後仰性失神或旋轉性失神。失神伴肌張力減退:失神伴全身肌張力喪失而跌倒。有時發作輕微只是頭往下點(點頭樣發作),腦電圖示3次/秒的慢波同步。

3.失神伴發自動症:除失神症外,表現吸吮、咀嚼、吞嚥、理衣、行走或其他無目的動作。

4.失神伴植物神經症狀:除了失神症,還有呼吸、心跳增快或減慢,以及噁心、嘔吐、腹痛、出汗、尿失禁等。

四、運動不能性發作

運動不能性發作:又稱失張力性猝倒發作。突然出現短暫意識障礙,肌張力喪失姿勢不能維持而跌倒。腦電圖表現與簡單性失神發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