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嘔血和便血怎麼辦


新生兒嘔血和便血

症狀介紹

嘔血和便血是新生兒消化道出血常見的重要症狀,一般情況下,十二指腸提肌(又稱Treitz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稱上消化道出血,以嘔血(hematemesis)為主;而下消化道出血以便血(hematochezia)為主,當下消化道的出血量較多,或腸內壓力高於胃內壓力時,血性液可反流入胃和食管,亦可引起嘔血;反之,上消化道出血量超過3ml時,也可有黑便。即黑便時可無嘔血,而嘔血時常有黑便。

發病原因

假性因素:

嬰兒分娩時嚥下母親產道的污血或吸入母乳頭部出血,作Apt試驗可鑒別母血與新生兒自身的血。以及口,鼻腔損傷後出血,嚥入消化道都可以新生兒嘔血和便血。

出血原因:

新生兒出血症系維生素K缺乏所致,多在生後2~3天出現嘔血和便血,嚴重時可發生其他部位出血,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症,也可出現嘔血,便血。其他 較少見的全身性出血性疾病,如DIC,新生兒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各種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等都可引起出。

消化道疾病:

(1)反流性食管炎:臨床表現為頑固性嘔吐,可有嘔血或便血,常伴有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落後。(2)應激性潰瘍:缺氧,顱內高壓,嚴重感染時可引起應激性潰瘍,消化道出血。(3)急性胃腸炎:多數病原引起的急性胃腸道炎症,除表現為發熱,嘔吐,腹瀉外,嚴重者可出現便血和嘔血。(4)腸梗阻:臨床表現為嘔吐,腹脹,嘔血或便血。(5)乙狀結腸,直腸及肛門疾病:多為息肉,肛門直腸瘺,肛裂引起血便。

發病機制

全身性出,凝血疾病,因出,凝血相有異常改變可致胃腸道的出血,其中以新生兒出血症和重危兒的DIC為最多見,先天性同種免疫性或被動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各種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較少見。

反流性食管炎在新生兒和小嬰兒中此病不少見,愈來愈受到重視,可能與賁門鬆弛,腸腔內壓力升高使胃液反流入食管有關,胃酸及胃消化酶可腐蝕食管黏膜引起嘔吐,嘔血。

新生兒胃潰瘍大 多為應激性潰瘍,初生兒第1天的胃酸度很高,在24h達到最高峰(pH 1.3~4.0),以後胃酸分泌亢進,可持續到生後第10天,尤以頭2~4天為甚,此與母體的促胃液素刺激及分娩過程中的應激狀態有關,顱內壓升高也引起 應激性潰瘍,潰瘍也可同時見於食管或十二指腸,近10餘年來,認為新生兒應激性胃潰瘍很多見,常在新生兒早期發病,引起嘔血和便血。

急性胃腸炎病變主要在小腸,但嚴重暴髮型者亦可累及胃,食管和直腸,由各種病原菌感染引起,致嘔血和(或)便血,尤以早產兒中多見的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更為嚴重。

各種內,外科疾病所引起的麻痺性和(或)機械性腸梗阻,但主要是內科疾病所引起,因劇烈嘔吐引起的胃腸道黏膜損傷,破裂也可引起出血,尤以食管-胃,胃-十二指腸等接合部,其他少見的腸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腸息肉,血管瘤,多發性腸毛細血管擴張症,憩室等疾病均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若 血液在胃內停留時間較短或出血量較大,嘔出之血性液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若出血量較小和(或)血液在胃內停滯時間較長,由於胃酸使血紅蛋白變性。嘔吐物呈咖 啡渣樣黑色,較高位的消化道出血時,血中血紅蛋白的鐵,經細菌和酶的作用,與腸內硫化物結合成為硫化鐵,使大便呈黑色柏油樣便;但出血量過多且很快地通過 腸道時,亦可呈現紅色血便,此時出血量常達40ml以上。

預防方法

為了預防新生兒自然出血,可在產前由孕婦口服維生素K;難產,早產或有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兒,產後要注射維生素K,積極治療感染性疾病,積極防治DIC,應激性潰瘍,急性胃腸炎等的發生。

檢查項目

相關檢查

新生兒紅細胞計數 新生兒疾病篩查

1.常規檢查: 血常規,血小板,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等一般性檢查,全身性出,凝血疾病時,出,凝血相檢查有異常改變,如DIC或維生素K缺乏症等,先天性同種免疫性或被動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各種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出,凝血相異常。

2.糞便檢查: 發現紅細胞,潛血試驗強陽性,急性胃腸炎患兒可有黏液血便,鮮血便等。

3.Apt 試驗:以鑒別血液為母血還是新生兒自身的血,取嬰兒嘔吐物或糞便中血性物,加5倍水攪勻,以2000轉/min速率離心2min,取粉紅色上清液(5份) 於試管內,加1%氫氧化鈉(1份),2min後觀察結果,若試液由粉紅色轉變成黃棕色,示為成人型血紅蛋白(HbA) 說明血液為母血;如仍為粉紅色則血液來自新生兒,新生兒嚥入自己鼻咽腔或氣道中的血液,主要為胎兒型血紅蛋白(HbF)。

4.內鏡

(1)纖維食管鏡,胃鏡,十二指腸鏡檢 查:它優於X線鋇劑造影,確診率達75%~90%,而後者僅為50%,能確定Treitz韌帶以上或以下部位出血;能看到出血來源(陽性率為77%)及具 體出血情況;能在直視下進行活檢和止血;並能觀察到X線檢查不易發現的淺表,微小病變;在急性出血時亦可進行檢查,小兒用GIF-P2或GIF-P3型 鏡,在全麻或局麻加安定及阿托品下進行,鏡檢前必須糾正凝血障礙和血流動力學的不穩定狀態,保持呼吸道通暢,並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2)纖維直腸鏡,結腸鏡檢查:首先進行直腸鏡檢查,做結腸鏡檢查前,一般先做鋇灌腸檢查,此與上消化道鏡檢查有所不同,用PCF(Olympus)或FC-34MA型內鏡,小嬰兒也可用小口徑胃鏡替代。

5.X線檢查

(1)腹部平片:採取仰臥,直立或側臥位腹部平片,可排除腸梗阻和腸穿孔,對新生兒小腸扭轉,壞死性腸炎及胎糞性腹膜炎尤為重要。

(2)鋇劑造影:稀鋇餐在非急性出血期造影是有一定價值的,常常加甲基纖維素作雙層對比,也可在十二指腸插管後注入鋇劑作小腸造影檢查(加或不加甲基纖維素),鋇灌腸常有助於腸套疊之診斷。

6.核素掃瞄: 是一種有效而準確的檢查方法,利用99mTc-硫膠或其他鎝酸鹽標記的紅細胞掃瞄,對亞急性或間歇性出血者最有價值,假陽性達15%,而假陰性達25%。

7.血管造影術: 用於1.5~2.0ml/min以上的出血病例檢查,對出血量大不能手術的病例,可試用栓塞法止血,但因有上述一系列更先進無損傷的檢查方法,故目前此方法已很少用。

鑒別診斷

1.排除假性嘔血和(或)便血 包括嚥入母體的血液和新生兒自身胃腸道外的血液,Apt試驗有助於此鑒別診斷。

2.排除全身性出,凝血障礙疾病 在輸血(或血漿),注射維生素K等抗凝劑前檢查出,凝血相至關重要,最主要是能對新生兒出血症做出早期診斷和治療,同時排除感染中毒,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呼吸窘迫和心力衰竭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