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症狀有哪些和怎麼治療


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多種病因所導致的以腦靜脈回流受阻、腦脊液吸收障礙為特徵的一組特殊類型腦血...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病因

病因

1.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均繼發於感染病灶,最常發生在海綿竇和乙狀竇,常見病灶有:

(1)顏面部病灶特別是危險三角內的癤、癰等化膿性病變易通過眼靜脈進入海綿竇。

(2)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可引起乙狀竇血栓形成。

(3)蝶竇或篩竇炎症,通過篩靜脈或破壞蝶竇壁而入海綿竇。

(4)頸深部或扁桃體周圍膿腫、上頜骨骨髓炎等可沿翼靜脈叢或侵入頸靜脈而累及橫竇巖竇海綿竇。

(5)腦膜炎:腦膿腫可經皮質靜脈累及上矢狀竇。

(6)全身性感染如各種細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症。

2.非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病因及危險因素中,有各種導致血液呈高凝狀態的疾病或綜合征:

(1)全身衰竭、脫水、慢性消耗性疾患。

(2)妊娠及產褥期。

(3)腦外傷。

(4)血液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症、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機制障礙(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蛋白S缺乏、凝血因子Vleiden突變及活性蛋白C抵抗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Bechet病、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潰瘍性結腸炎抗磷脂抗體(包括狼瘡抗凝抗體和抗心脂抗體等)綜合征。

(6)外科手術。

(7)心臟病先天性或獲得性。

(8)長期口服避孕藥。

(9)仍有20%~25%患者無病因或危險因素。

發病機制

一般來說靜脈血栓形成有以下三大因素但機體不同部位靜脈血栓,以不同因素為主。

1.靜脈血流滯緩。

2.靜脈管壁損傷:

(1)化學性損傷。

(2)機械性損傷。

(3)感染性損傷。

3.血液成分改變:

(1)血黏度增加。

(2)凝血活性增高。

(3)抗凝血活性降低。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預防

預防

對有明確危險因素,如顱內感染、顏面部病灶特別是危險三角內的癤、癰等化膿性病變、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蝶竇或篩竇炎症、頸深部或扁桃體周圍膿腫、上頜骨骨髓炎糖尿病、心房纖顫血液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機制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應盡早進行病因治療。

預防性治療可用抗血小板藥阿司匹林50~100mg/d塞氯匹定250mg/d對二級預防有肯定效果推薦應用;長期用藥中要有間斷期出血傾向者慎用。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併發症 併發症 海綿竇血栓

1.海綿竇血栓形成:多繼發於眼鼻面部感染,表現眼球突出、眼瞼眼眶眶周結膜充血水腫,眼底瘀血水腫,眼球運動受限,瞳孔散大,面部感覺障礙等。

2.橫竇與乙狀竇血栓形成:多繼發於化膿性中耳炎或乳竇炎,表現吞嚥困難、飲水嗆咳、構音不清同側眼球外展困難等。

3.上矢狀竇血栓形成:顱高壓症狀、意識障礙突出,可伴癲癇(抽搐等)發作,出現對側偏癱、偏側麻木。

4.大腦皮質靜脈血栓形成:多由靜脈竇血栓擴展而來,表現頭痛、嘔吐、精神異常、部分性癲癇發作(一側肢體抽搐等)、肢體癱瘓、感覺障礙、意識障礙甚至昏迷等。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症狀 常見症狀 表情遲鈍 抽搐 昏迷 顱內壓增高 嗜睡 意識模糊 意識障礙 嘔吐

1.一般表現

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表現分為全身症狀、局部感染灶的症狀和竇性症狀。全身症狀表現為不規則高熱寒戰乏力、全身肌肉酸疼、精神萎靡、皮下淤血等感染和敗血症症狀。非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主要表現為病因及危險因素的症狀和竇性症狀。

2.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其症狀體征表現各異,急性起病,也可歷經數周緩慢起病。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癲癇發作意識障礙視盤水腫等。

有作者提出以下幾種表現類型:

(1)進行性顱內壓增高。

(2)突然發病的神經系統局灶性損害,酷似動脈性卒中但無癲癇發作。

(3)神經系統局灶性損害有或無癲癇發作和顱內壓增高病情在數天內進展。

(4)神經系統局灶性損害,有或無癲癇發作和顱內壓增高病情在數周或數月內進展。

(5)突然起病的頭痛,類似蛛網膜下隙出血.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3.腦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單純腦靜脈血栓形成罕見多數由靜脈竇血栓擴展而來。

(1)淺靜脈血栓形成常突然起病發生頭痛、嘔吐視盤水腫局限性癲癇發作、肢體癱瘓、皮質型感覺障礙等,即顱內壓增高及局限型皮層損害的症狀體征。

(2)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也無特徵性,主要表現為頭痛、精神障礙意識障礙,還可出現輕偏癱錐體束征及去皮質強直或去皮質狀態視盤水腫少見。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血電解質。

2.血糖、免疫項目、腦脊液檢查,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影像學檢查

1.頭部CT和CTA

CT特徵性改變為靜脈竇內異常高密度灶或腦靜脈內高密度灶即條索征,增強掃瞄後上矢狀竇後可見一空的三角形影,即δ征。CT改變還包括腦水腫、出血及梗死和腦室系統改變的影像,但20%~30%的患者CT掃瞄顯示為正常。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的間接徵象為雙側丘腦、基底核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的影像。

CTA示血栓的靜脈竇及靜脈顯像很差,但側支靜脈顯像良好。

2.頭部MRI和MRA

急性期(發病<1周),T1、T2加權相上靜脈竇或靜脈內正常血管流空現象消失,T1等信號,T2低信號;亞急性期(發病1~2周),T1、T2均示高信號;慢性期(發病2周~3個月),血管流空現象重新出現,T1、T2信號減弱。有些患者發病4個月後MRI示管腔內等密度信號,無正常流空現象,表明為持續閉塞。MRI的間接徵象與CT一樣出現腦水腫、出血、梗死及腦室系統改變的影像。MRA可確認主要的靜脈和靜脈竇的閉塞,如上、下矢狀竇、直竇、橫竇、Galen靜脈等,其內血流信號消失。

3.血管造影 能顯示靜脈竇和靜脈部分或完全阻塞,引流區皮質靜脈螺旋狀擴張,還顯示靜脈反流現象,但缺點是有創傷性、費用高,適用於MRI,MRA不能確診者。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診斷鑒別

診斷標準

1.病史多為急性或亞急性發病,少數起病緩慢。炎性者病前有顏面、眼部、口腔、咽喉、副鼻竇、中耳、乳突或顱內感染史;非炎性者病前有全身衰竭、脫水、產褥期、心肌梗塞、血液病、高熱或顱腦外傷、腦瘤等病史。

2.神經症狀因受累靜脈竇的部位、範圍、血栓形成的程度、速度以及側枝循環建立情況的不同而異。老年人症狀多較輕,可造成診斷困難。一般多有以下表現:

1顱內壓增高。

2鄰近栓塞靜脈竇的頭皮、顏面腫脹,靜脈怒張迂曲;海綿竇血栓則更有眼瞼、結膜腫脹充血和眼球竇出(非搏動性且無血管雜音,可與海綿竇內動脈瘤和動靜脈瘺鑒別),且可通過環竇而使對側海綿竇出現相同症狀。

3除橫竇、竇匯和上矢狀竇中段不全閉塞外,腦部因水腫、繼發的出血性梗塞或出血、血腫而呈現各種限局症狀。1上矢狀竇血栓。以下肢或近端為重的肢體癱瘓(雙下肢癱、偏癱、三肢或四肢癱)、限局性癲癇、雙眼同向偏斜、皮質覺障礙、精神症狀和一過性尿瀦留等。2海綿竇血栓。因動眼神經和三叉神經Ⅰ、Ⅱ支受累,眼球活動受限或固定,顏面疼痛和角膜反射消失。3乙狀竇血栓。巖竇受累時三叉和外展神經麻痺;血栓擴及頸靜脈時,舌咽、迷走和副神經受累。4直竇血栓。出現去大腦性強直和不自主運動。

3.炎性者可伴發敗血症,久病或症狀嚴重者又可繼發腦膜-腦炎而出現精神錯亂、譫妄或昏迷。

4.腦脊液壓力增高,炎性者尚有炎性改變。橫竇或乙狀竇血栓時,Tobey-Ayer征陽性。可有陳舊或新鮮出血。

5.放射線檢查:1外傷所致者頭顱平片可見靜脈竇附近有骨折或橫越其上的骨折線。2雙側腦血管造影可發現靜脈期病竇不顯影或部分顯影,但時間延長,並可有附近靜脈和靜脈竇的迂曲、擴張和異常吻合。3頭顱CT可見梗塞靜脈竇分佈區內腦回顯影增強,病竇兩側有出血性軟化灶。

6.核素掃瞄可見腦軟化灶處核素濃集,可持續數月。

鑒別診斷

特別要與動脈系缺血或出血性卒中腦膿腫腦腫瘤腦炎及良性顱內壓增高症等相鑒別。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治療 治療概述

就診科室:內科 神經內科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 支持治療

治療週期:3-6周

治癒率:45%

常用藥品: 曲克蘆丁片 燈盞花素片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10000--30000元)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西醫治療

治療:顱內靜脈系血栓形成應盡早診斷、及時治療,治療原則包括降顱壓改善循環對症治療及病因治療等。

1、炎性血栓

積極處理感染灶,對患者血及腦脊液進行細菌培養選擇敏感易通過血-腦脊液屏障的抗生素對病原菌不清楚者應聯合應用抗生素。熱退之後還應繼續使用足夠時間抗生素,一般抗生素應用時間不應少於1個月。

2、非炎性血栓

(1)外科治療:直接進行靜脈竇血栓摘除術球囊血管成形術及支架置入術等。

(2)內科治療:主要原則是抗凝治療及溶栓治療。但給藥物的途徑劑量、時間、聯合用藥及其對血流再通的作用及副作用等尚無統一認識。

抗凝治療:已普遍應用並公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無論有無出血性梗死都應進行抗凝治療,因為抗凝的療效遠遠大於其引起出血的危險性,有出血性梗死的顱內靜脈血栓患者用抗凝治療效果滿意,抗凝在出血性梗死組並沒有增加顱內出血的危險性。

普通肝素(SH):用量和給藥途徑原則上應根據血栓大小和範圍有無並發顱內出血等綜合考慮。一般首劑靜脈注射3000~5000U,之後2.5萬~5萬U/d持續靜脈滴注1天檢測2次部分凝血激酶時間(PTT)和纖維蛋白原水平。PTT延長2倍但不超過120s療程7~10天常見的併發症為顱內出血及全身出血。Einhaupl等研究報道肝素治療組治療3個月後80%患者恢復,其中1/2恢復正常;對照組僅10%恢復其中5%恢復正常60%有後遺症30%死亡。

低分子肝素(LMWH):能夠抑制凝血過程中的中心環節Xa因子活性對體內、外動、靜脈血栓形成均有抑製作用,對凝血及纖溶系統的影響很小,不需監測PTT出血併發症發生率極低推薦劑量為4.1ku2次/d皮下注射根據神經功能恢復狀態和血流再通情況決定用藥療程一般用7~10天,而後改為華法林(華法令)維持治療。

溶栓治療:近年來常採用經股靜脈路徑進行選擇性插管能較迅速進入到靜脈竇或顱內靜脈,與經前囟穿刺經額鑽顱或切開穿刺相比具有損傷小、成功率高治療後血管再通率高等優點。神經功能恢復與血流再通相一致。治療前有出血性梗死者,治療後出血範圍未擴大。

溶栓藥物有尿激酶(UK)、鏈激酶(SK)或阿替普酶(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UK)對血栓的特異性溶解作用差溶栓需要時間長(平均71h),用量大(平均614萬U)全身出血性併發症發生率高;阿替普酶(rt-PA)對血栓的特異性高,直接作用於血凝塊避免低纖維蛋白原血症,全身出血併發症少,溶栓需時間短(平均29h),用量小(平均43mg)但兩者之間的療效和安全性缺乏交叉對照研究。

聯合用藥治療目前文獻報道多採用血管內溶栓合用肝素治療方法,目的在於加強溶栓劑的溶栓效果和減少溶栓劑用量,預防血栓復發。治療方法是在血管內用阿替普酶(rt-PA)溶栓的同時加用LMWH皮下注射直至血流再通或神經功能恢復維持抗凝採用口服華法林(華法令)時間在10周以上。

預後

過去報道病死率在30%~50%近年來隨抗凝及溶栓治療的進展,病死率顯著下降至5%~30%而且長期預後良好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護理

日常護理

(1)病人應平臥休息,給予營養豐富、多維生素及易消化食物飲食。

(2)嘔吐時,應將口腔內容物及時清除。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患者的飲食原則

1.限制脂肪攝入量

顱內靜脈竇血栓患者不得攝入太多的脂肪,在飲食中應減少總脂肪量,並且還要限制膽固醇,每人每日應保持在300毫克以內。

2.控制總熱量​

​要想使血脂下降,那麼必須控制總脂肪的攝入,這樣對身體的各內臟都是有益的。

3.適量增加蛋白質​

脂肪量下降就要適當增加蛋白質,如食魚類、豆製品、瘦肉等,都不宜吃太多,每日保持一定的量,吃這些有利於降低血液膽固醇以及血液粘滯。

4.限糖

顱內靜脈竇血栓患者是不宜吃過多精製糖和含糖類的甜食,因為我們都知道體內的糖會轉化為脂肪,並蓄積起來,增加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滯度,對在恢復過程中的腦血栓患者極為不利。

5.限鹽​

​某些顱內靜脈竇血栓病人還患有高血壓病,所以在食鹽​上要注意分寸,食鹽的用量要減小,每日保持在3克最為合適。

6.注意烹調用料

​因不宜食用過多的鹽,所以在烹調的過程中只能放入少量的鹽,但烹調出來的味道很淡,為了增加食慾,我們可以加入適量的醋、芝麻醬。醋可以調味和加速脂溶解、軟化血管,而芝麻醬卻起到了補充鈣的作用。

7.經常喝水

顱內靜脈竇血栓患者要經常飲水,特別是在清晨和晚間,清晨飲水可沖淡胃腸道,晚間飲水可稀釋血液,防止血栓栓塞。

8.增加維生素C​

維生素C​食物能到降脂的作用,所以要多食用​維生素C​食物,如水果、蔬菜,裡面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

9.戒煙​戒酒​

嗜煙​酗酒​是引起腦血栓的誘因之一,煙毒可損害血管內膜,引發小血管收縮,管腔變窄。而酒對血管也是百害而無一利。

宜 1.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2.宜吃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3.宜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蜂蜜

鵝肉

芝麻

蓮子

忌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2.忌吃油膩脂肪高的食物;3.忌吃刺激的飲料。

白酒

鴨蛋

鴨血(白鴨)

鴨肉

宜 1.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2.宜吃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3.宜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