瘺瘡的症狀有哪些和怎麼治療


瘺瘡又稱為“十人九痔”,為肛門直腸疾病,臨床表現為便血、脫出、疼痛、腫塊隆起等。瘺瘡發病原因頗多,久坐、久站、勞累等使人體長時間處於一種固定體位,從而...

瘺瘡

瘺瘡病因

其發病原因頗多,久坐、久站、勞累等使人體長時間處於一種固定體位,從而影響血液循環,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內臟器充血,引起痔靜脈過度充盈、曲張、隆起、靜脈壁張力下降而引起痔瘡是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若運動不足,腸蠕動減慢,糞便下行遲緩或因習慣性便秘,從而壓迫靜脈,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引起痔靜脈內壓升高,靜脈壁抵抗力降低,也可導致痔瘡發病率增高。據臨床觀察及統計普查結果分析,不同職業患者中的患病率有顯著差異,臨床上機關幹部、汽車司機、售貨員、教師的患病率明顯較高。

瘺瘡預防

加強鍛煉:

經常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廣播體操、太極拳、氣功等,能夠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的可能,對於痔瘡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這是因為體育鍛煉有益於血液循環,可以調和人體氣血,促進胃腸蠕動,改善盆腔充血,防止大便秘結,預防痔瘡。另一方面可以用自我按摩的方法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臨睡前用手自我按摩尾骨尖的長強穴,每次約5分鐘,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肛門血液循環;另一種方法是用意念,有意識地向上收縮肛門,早晚各1次,每次做30次,這是一種內按摩的方法,有運化瘀血,鍛煉肛門括約肌,升提中氣的作用。經常運用,可以改善痔靜脈回流,對於痔瘡的預防和自我治療均有一定的作用。

預防便秘:

正常人每日大便1次,大便時間有早、中、晚飯後的不同習慣。正常排出的大便是成形軟便,不幹不稀,排便時不感到排便困難,便後有輕鬆舒適的感覺,這表明胃腸功能良好。如果大便秘結堅硬,不僅排便困難,而且由於糞便堆積腸腔,肛門直腸血管內壓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礙而使痔靜脈叢曲張形成痔瘡。為防止大便秘結,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調配飲食。既可以增加食慾,糾正便秘改善胃腸功能,也可以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日常飲食中可多選用蔬菜、水果、豆類等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的飲食,少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等。

2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健康人直腸內通常沒有糞便,隨晨起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早餐引起的胃、結腸反射,結腸可產生強烈的“集團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直腸內糞便蓄積到一定量,便產生便意。所以最好能養成每天早晨定時排便的習慣,這對於預防痔瘡的發生,有著極重要的作用。有人認為晨起喝1杯涼開水能刺激胃腸運動,預防便秘。另外,晨起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跑步、做操、打太極拳等都可以預防便秘。當有便意時不要忍著不去大便,因為久忍大便可以引起習慣性便秘。排便時蹲廁時間過長,或看報紙、或過分用力,這些都是不良的排便習慣,應予糾正。

瘺瘡併發症 併發症 直腸癌貧血

1.貧血:內痔出血可引起失血性盆血,病人頭昏,倦怠無力,精力不佳,食慾差,大便乾燥等是貧血的常見症狀,血紅蛋白常有明顯降低。

2.血栓性靜脈炎:痔靜脈叢擴張和回流受阻時可形成血栓,病人感覺局部疼痛較甚,排便,行走,坐下等動作時疼痛加重。

3.壞死:痔核嵌頓於肛門外由於一系列的病理改變使局部代謝產物積聚進一步加重了肛門局部水腫加重了痔核的嵌頓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內痔嵌頓日久必然出現壞死此時的壞死常局限在痔核的粘膜部分但亦有侵犯人體其它部分的情況國外曾有報道:痔核內的血栓向上擴散壞死區擴展到直腸壁結果在盆腔內引起嚴重的膿血症此種情況雖屬少見但必須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

4. 感染:痔核嵌頓後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病人出現裡急後重肛門墜脹感明顯等症狀此時感染多局限在肛門局部如果強力復位容易使感染擴散引起粘膜下肛周或坐骨直腸窩膿腫若脫落的帶菌栓子沿靜脈上行加上抗生素使用不當或未用任何抗菌藥物則會形成門靜脈菌血症甚至膿毒血症亦可形成肝膿腫國外曾有報道因痔核嵌頓伴發的致死性門靜脈敗血症。

瘺瘡症狀 常見症狀 便秘 便血

主要症狀

(一)便血

無痛性、間歇性、便後有鮮紅色血是其特點,也是內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見的症狀。便血多因糞便擦破粘膜或排糞用力過猛,引起擴張血管破裂出血。輕者多為大便或便紙上帶血,繼而滴血,重者為噴射狀出血,便血數日後常可自行停止。這對診斷有重要意義。便秘、糞便乾硬、飲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誘因。若長期反覆出血,可出現貧血,臨床並不少見,應與出血性疾病相鑒別。

(二)痔塊脫垂

常是晚期症狀,多先有便血後有脫垂,因晚期痔體增大,逐漸與肌層分離,排糞時被推出肛門外。輕者只在大便時脫垂,便後可自行回復,重者需用手推回,更嚴重者是稍加腹壓即脫出肛外,如咳嗽,行走等腹壓稍增時,痔塊就能脫出,回復困難,無法參加勞動。有少數病人訴述脫垂是首發症狀。

(三)疼痛

單純性內痔無疼痛,少數有墜脹感,當內痔或混合痔脫出嵌頓,出現水腫、感染、壞死時,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四)瘙癢

晚期內痔、痔塊脫垂及肛管括約肌鬆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於分泌物刺激,肛門周圍往往有瘙癢不適,甚至出現皮膚濕疹,病人極為難受。

分型

1.內痔

根據內痔發生部位,分原發性內痔(母痔)及繼發性內痔(子痔),這與血管分支有關,直腸上動脈主要終末支分佈在右前,右後及左側正中的直腸柱內,該3處並行的直腸上靜脈比較屈曲,稱內痔靜脈叢,如右前,右後及左正中3處內痔靜脈叢擴張,迂曲和充血,即成為原發性內痔,繼發性內痔可有1~4個,常與右後及左正中母痔相連(因該處靜脈又再分支),而右前母痔處靜脈多不再分支,故常為單個發生,無子痔並發,但母痔及子痔的位置也有變異,有的孤立,有的數個連在一起,若母痔及子痔都脫出肛門外,呈梅花狀者,稱環狀痔,若內痔脫垂水腫不能回納,稱嵌頓性內痔,若有血循環障礙,稱絞窄性內痔。

(1)症狀與體征:

1便血:無痛性,間歇性,便後有鮮紅色血是其特點,也是內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見的症狀,便血多因糞便擦破黏膜或排糞用力過猛,引起擴張血管破裂出血,輕者多為大便或便紙上帶血,繼而滴血,重者為噴射狀出血,便血數日後常可自行停止,這對診斷有重要意義,便秘,糞便乾硬,飲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誘因,若長期反覆出血,可出現貧血,臨床並不少見,應與出血性疾病相鑒別。

2痔塊脫垂:常是晚期症狀,多先有便血後有脫垂,因晚期痔體增大,逐漸與肌層分離,排糞時被推出肛門外,輕者只在大便時脫垂,便後可自行回復,重者需用手推回,更嚴重者是稍加腹壓即脫出肛外,以至咳嗽,行走等腹壓稍增時,痔狀就能脫出,回復困難,無法參加勞動,有少數病人訴述脫垂是首發症狀。

3疼痛:單純性內痔無疼痛,少數有墜脹感,當內痔或混合痔脫出嵌頓,出現水腫,感染,壞死時,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4瘙癢:晚期內痔,痔塊脫垂及肛管括約肌鬆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於分泌物刺激,肛門周圍往往有瘙癢不適,甚至出現皮膚濕疹,病人極為不適。

(2)臨床分期或分度:根據內痔病變程度,國內外對內痔的分期不完全統一,具代表性的如下:

Miles(1919)3度分類法:

Ⅰ度:又稱早期內痔,排便時出血,無脫出,無疼痛。

Ⅱ度:又稱中間期內痔,排便時內痔脫出,可以自然還納。

Ⅲ度:又稱晚期內痔,內痔易脫出肛門外,需用手還納。

2.外痔

外痔以血栓性及結締組織性多見。

(1)血栓性外痔:是外痔最常見一種,常因便秘,排糞,咳嗽,用力過猛或持續劇烈運動後,肛縫靜脈破裂,血液在肛緣皮下形成圓形或卵圓形血塊,但也可以是無原因的自發性破裂,血塊大小可自幾毫米至幾厘米,主要臨床表現:病人突覺肛緣出現一腫塊,由於血塊將肛門皮膚與皮下組織分開,引起劇痛,行走不便,坐立不安,疼痛在發病後48h最劇烈,數日後疼痛減輕,腫塊變軟,逐漸消散,檢查:早期在肛緣皮膚表面可見一暗紫色圓形硬結,界線清楚,較硬,壓痛明顯,血塊可破潰自行排出,傷口自愈或形成膿腫和肛瘺。

(2)結締組織外痔:簡稱皮垂,大小形狀不等,可以單個或多發,常是血栓性外痔或肛門手術的後遺症,多無明顯症狀,偶有瘙癢,小墜及異物感,如有炎症則感疼痛。

(3)靜脈曲張性外痔:為肛門皮下靜脈曲張形成的軟性腫塊,一般為肛門部腫脹不適,發展緩慢,如有併發症,可出現疼痛,出血,檢查見肛門處有腫塊,質軟,皮下有曲張的靜脈。

(4)炎性外痔:為肛門部皮褶發生炎症,水腫,本病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檢查時有觸痛,局部充血水腫,並有少量分泌物。

3.混合痔

是齒狀線上下同一痔區的肛墊肥大,相互吻合,括約肌間溝消失,上下連成一個整體,臨床表現具有內痔和外痔2種特徵,有的單發於右前,右後或左中,有的呈環狀,形成環狀混合痔。

內痔的診斷,主要靠肛管直腸檢查,首先做肛門視診,用雙手將肛門向兩側牽開,除1期內痔外,其他3期內痔多可在肛門視診下見到,對有脫垂者,最好在蹲位排便後立即觀察,這可清楚地看到痔塊大小,數目及部位的真實情況,特別對診斷環狀痔,更有意義,直腸指診可排除直腸內的其他病變,特別是除外直腸癌及息肉。

瘺瘡的檢查

1.直腸指診:

內痔無血栓形成或纖維化時,不易捫出,較大內痔可在齒狀線上方摸到縱形皺折和隆起的痔結節,血栓外痔在痔體中心可觸及卵圓的血栓,質硬,可活動,有壓痛,此外通過直腸指診可瞭解直腸內有無其他病變,特別是除外直腸癌及息肉。

2.肛門鏡檢查:

先觀察直腸黏膜有無充血,水腫,潰瘍,腫塊等,排除其他直腸疾患後,再觀察齒狀線上部有無痔,若有,則可見內痔向肛門鏡內突出,呈暗紅色結節,此時應注意其部位,大小,數目和形態,原發內痔一般有右前,右後與左中,繼發內痔的位置常有變異,以往認為原發性內痔好發於右前,右後,左中與直腸上動脈主要分支,與直腸右前,右後和左中部有關,現代研究認為主要是肛墊呈“Y”字型裂溝分為3塊,位於右前,右後和左外的原因。

3.吸引器檢查:

對中,晚期有痔脫出史者,可用吸引器將痔體吸引於肛門外觀察,也可囑病人排便後不要復位進行觀察。

瘺瘡診斷鑒別

診斷

根據痔的典型症狀和檢查,診斷一般無困難。

根據病史和肛門物理檢查,肛管直腸指檢和肛門境檢,參照痔的分類作出診斷。

如稍有可疑應進一步檢查,以除外結,直腸,肛管的良,惡性腫瘤及炎性疾病。

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1、直腸癌:臨床上常將下端直腸癌誤診為痔,延誤治療,誤診的主要原因是僅憑症狀診斷,未進行直腸指診及肛門鏡檢查,因此在痔診斷中一定要做以上兩種檢查,直腸癌在直腸指診下可捫到高低不平硬快,表面有潰瘍,腸腔常狹窄,指套上常染有血跡,特別要注意的是內痔和環狀痔可與直腸癌同時並存,絕不能看到有內痔或環狀痔,就滿足於痔的診斷而進行痔的治療,直至病人症狀加重才進行直腸指診或其他檢查而明確診斷,這種誤診,誤治的慘痛經驗教訓,在臨床上並非少見,值得重視。

2、直腸息肉:低位帶蒂的直腸息肉,若脫出肛門外有時誤診為痔脫垂,但息肉多見於兒童,為圓形,實質性,有蒂,可活動。

3、肛管直腸脫垂:有時誤診為環狀痔,但直腸脫垂粘膜呈環形,表面平滑,直腸指診時括約肌鬆弛;環狀痔的粘膜呈梅花瓣狀,括約肌不鬆弛。

瘺瘡治療 治療概述

就診科室:外科 肛腸科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 支持性治療 手術治療

治療週期:4-8周

治癒率:80%

常用藥品: 吲哚美辛夫喃唑酮栓 賽霉安散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1000--2000元)


瘺瘡中醫治療

蛤蜊:性寒,味鹹。《本草求原》中說:“蛤蜊治五痔。”蛤蜊肉能潤五臟,軟堅散腫。痔瘡患者宜用蛤蜊肉經常煮食。

螺螄:性寒,味甘,能清熱、利水,治療痔瘡。古代《日用本草》中記載:“螺螄解熱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瘡腫。”《本草綱目》亦云:“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治脫肛、痔漏。”《玉楸藥解》中還說:“螺螄清金利水,洩濕除熱,治脫肛、痔瘺。”患有痔瘡的人,適宜常吃螺螄。

蚌肉:性寒,味甘鹹,有清熱、滋陰、解毒的作用,適宜濕熱痔瘡者煮食或煨湯服。《日華子本草》中記載,蚌肉“……除煩解熱毒,……並痔瘺、血崩、帶下。”

泥鰍:補中氣,祛濕邪,既營養,又療痔,久痔體虛、氣虛脫肛者宜常食之。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認為,泥鰍肉“暖中益氣,解毒收痔。”民間有用鰍魚同米粉煮羹食用,治療痔瘡脫垂,可起到“調中收痔”的效果。

鰻鱺:俗稱白鱔。性平,味甘,能補虛羸、祛風濕,對體弱氣虛痔瘡患者,最為適宜。早在《別錄》中即載:“鰻鱺魚主五痔瘡瘺。”唐代著名食醫孟詵還說:“鰻鱺熏痔,患諸瘡瘺及疬瘍風,長食之甚驗。”在孟詵的《食醫心鏡》中有一方:“治五痔瘺瘡,殺蟲:鰻鱺一頭,治如食法,切作片炙,著椒、鹽、醬調和食之。”鰻鱺魚的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營養滋補價值極高,它的補虛療痔功效為歷代醫家稱讚。如明代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中說:“五痔瘡瘺人常食之,有大益也。”明?倪朱謨亦認為:“疬瘍瘺痔人常食之,漸漸獲效。”

烏鱧:俗稱烏魚、黑魚、鱧魚。性寒,味甘,有補脾、利水的作用,能療痔瘡。《別錄》中早已說它“療五痔。”《外台秘要》中亦載:“治腸痔,每大便常有血:鱧魚膾、姜、齏食之。”

黃鱔:能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亦可療痔瘺。《便民食療》中說:“治內痔出血:鱔魚煮食。”《食用中藥與便方》亦載:“內痔出血,氣虛脫肛,黃鱔煮羹食之,有補氣固脫之功。”

豬大腸:適宜痔瘡出血脫肛者食用。古代治療痔瘡的效方,也常用到豬大腸。如《奇效良方》中的豬髒丸,“治痔瘺下血”,就是用豬大腸同槐花煮爛搗和後為丸。《本草蒙筌》中的連殼丸,“治內痔”,也是用豬大腸同黃連、枳殼、糯米做成丸藥內服。

狗肉:為溫補性食品,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本經逢原》中說:“犬肉,下元虛人,食之最宜,痔漏人歲久不愈,日食自瘥。”《世醫得效方》中還介紹:“治痔漏:熟狗肉蘸藍汁,空心食。”凡患有痔瘡之人,宜常食之。

蝟肉:甘平無毒,久患痔瘡者食之尤宜。《本草拾遺》中即有記載:“蝟肉,食之主瘺。”《中藥大辭典》也說:“治痔瘺。”

野豬肉:性平,味甘鹹,不僅能補虛弱羸瘦,又能療痔瘡出血,對患有慢性痔瘡出血者最宜。唐代食療醫家孟詵在其《食醫心鏡》中介紹:“治久痔,下血不止,肛邊痛:野豬肉二斤,切,著五味炙,空心食,作羹亦得。”

柿餅:性寒,味甘澀,能清熱、潤肺、澀腸、止血,尤其適宜痔瘡出血者食用。《本草綱目》記載:“白柿治痔漏下血。”對痔瘡出血,或肛門裂出血,大便干結者,民間習慣用柿餅適量,蒸熟後,每次吃飯時吃1個,或加水煮爛當點心吃,1日2次。柿霜對痔瘡患者亦有益。《本草求真》中也有記載,說:“柿霜治腸風痔漏。”故痔瘡出血吃柿霜也頗適宜。

香蕉:性寒,味甘,有清熱、潤腸、解毒的作用,尤其是對痔瘡患者大便干結或便後出血時最為適宜。《嶺南採藥錄》中說:“治痔及便後血:香蕉二個,不去皮,燉熟,連皮食之。”對痔瘡出血,大便干結者,最常用有效也是最方便的辦法是:每日早晨空腹吃香蕉1~2個。

無花果:性平,味甘,能健胃清腸、消腫解毒,對肛腸疾病患者,如便秘、腸炎、痢疾、痔瘡等,均有效益。《本草綱目》早就說過:無花果“治五痔。”《福建中草藥》還介紹:“治痔瘡,脫肛,大便秘結:鮮無花果生吃。或乾果十個,豬大腸一段,水煎服。”

榧子:又稱香榧。有潤肺滑腸、通便化痔、殺蟲消積的作用。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別錄》中就記載:“主五痔。”對此,《本草經疏》還解釋說:“五痔三蟲,皆大腸濕熱所致,苦寒能瀉濕熱,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還認為,痔瘡患者“每日嚼食香榧7粒,有養身治病之功。”

韭菜:有行氣、散血的作用。現代認為韭菜裡含粗纖維較多,而且比較堅韌,不易被胃腸消化吸收,能增加大便體積,促進大腸蠕動,防止大便秘結,故對痔瘡便秘者有益。

茄子:性涼,味甘,有清熱、活血、止痛、消腫的作用。《滇南本草》中記載:“茄子散血,消腫寬腸,燒灰米湯飲,治腸風下血不止及血痔。”《聖濟總錄》中還曾介紹“茄子酒”,用以“治久患腸風瀉血”。所謂“腸風下血及血痔”,相當於痔瘡出血之人,故患有痔瘡者,食之亦宜。

蕹菜:又稱空心菜、空筒菜。性寒、味甘,有治療便秘、便血、痔瘡的作用。《陸川本草》中說過:“治腸胃熱,大便結。”《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中還介紹:“治翻肛痔:空筒菜1千克,水1千克,煮爛去渣濾過,加白糖200克,同煎如飴糖狀。每次服150克,1日服2次,早晚服,未癒再服。”所以,蕹菜對痔瘡病人大便經常幹結者,最為適宜。

菠菜:性涼,味甘,有養血、止血、潤燥、滑腸、通便的作用。據《本草求真》記載:“菠菜,何書皆言能利腸胃,蓋因滑則通竅,菠菜質滑而利,凡人久病大便不通,及痔漏關塞之人,咸宜用之。”《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菠菜,開胸膈,通腸胃,潤燥活血,大便澀滯及患痔人宜食之。”

馬蘭頭:性涼,能清熱、涼血。《本草正義》中說:“馬蘭,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本草綱目》亦記載:“近人用治痔漏雲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干者,不用鹽、醋,白水煮食,並飲其汁。”尤其是痔瘡發作出血時,食之最宜。

金針菜:性涼,能利濕熱,痔瘡便血者宜食之。福建民間常用以治內痔出血:取金針菜50克,水煎,加紅糖適量,早飯前1小時服,連續3~4天。

絲瓜:性涼,味甘,能清熱、涼血,適宜痔瘡出血者食用。《本草綱目》中說:“煮食除熱利腸,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尤其是濕熱下注,或血分有熱的痔瘡患者,最為適宜。

黑木耳:性平,味甘,善能涼血止血,有治療血痢、便血、痔瘡的作用。《本草綱目》載黑木耳治痔。《藥性切用》認為,黑木耳能“潤燥利腸”。清代食療名醫王孟英還說;“黑木耳補氣耐饑,活血,治跌扑傷。凡崩淋血痢,痔患腸風,常食可瘳。”尤其是體虛久痔者,常吃尤宜。

石耳:主產江西廬山。性平,味甘。《粵志》中說:“石耳味甘腴,性平無毒,多食飫人,能潤肌童顏,在木耳、地耳之上。”它有養陰、清熱、止血的功效,大便出血,痔漏脫肛之人宜食之。《醫林纂要》中就有記載:“石耳治腸風痔瘺,行水解熱毒。”每次可用石耳30~50克,瘦豬肉150克,加鹽少許,隔水蒸熟。上午蒸1次,喝其湯;下午蒸1次,全吃盡。

槐花:槐樹的花朵或花蕾可供食用,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也是中醫最常用的治療痔瘡藥物。《醫學啟源》中說:“槐花涼大腸熱。”《日華子本草》稱它“治五痔”。《本草正》亦云:“槐花涼大腸,治痔漏。”古代治痔驗方,每每用之。尤其是對痔瘡發作期,濕熱下注,疼痛出血時,更為適宜。

胖大海:性涼,味甘淡,有清熱、潤肺、利咽、解毒的作用,痔瘡便血者宜用胖大海泡茶頻飲。《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胖大海“治痔瘡漏管。”《醫界春秋》中還曾介紹:“治大便出血:胖大海數枚,開水泡發,去核,加冰糖調服。”

何首烏:有補肝、益腎、養血、祛風的功效。《江西草藥》認為首烏還能“通便,解瘡毒。”首烏療痔,自古有之。《何首烏錄》中說過:“主五痔,益氣力。”《開寶本草》亦云:“主瘰疬,消癰腫,療五痔。”《聖惠方》中介紹治痔一法:“治大腸風毒,瀉血不止:何首烏二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粥飲調下一錢。”對於體虛久痔患者,常用何首烏粉調服,最為適宜。

麒麟菜:俗稱雞腳菜,產於我國台灣省及廣東、海南沿海的淺海珊瑚礁間,夏秋采收。性平,味鹹微苦。《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介紹:痔瘡便結:麒麟菜、石花菜等量,水煮成凍膠,加白糖適量,空腹時食用。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麒麟菜消痰,能化一切痰結,痞積,痔毒。”《養生經驗補遺》中還介紹:“治辛苦勞碌之人,或嗜酒多欲,忽生外痔:麒麟菜洗去灰一兩,用天泉水煮烊,和白糖五錢食之。”

水獺肝:性平,味甘鹹,有養陰止血的作用。元代食醫忽思慧在其《飲膳正要》中記載:“獺肝治腸風下血。”實際上就是痔瘡出血症。《肘後方》中亦云:“治腸痔大便常有血:燒獺肝服一錢七。”凡患有痔瘡,無論內痔外痔,見有痔瘡便血之時,皆宜食之。

鯽魚: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說:“鯽魚甘平,開胃,調氣,消痔。”又說:“痔血,鯽魚常作羹食。”《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亦介紹:腸風下血:大鯽魚1條,去腸留鱗,五倍子、明礬各6克研末,填入魚腹,黃泥封固燒存性,研末服,黃酒送下,每日3次,每次3克。

魚鰾:又稱魚膠,既能補腎益精,又能消腫、散瘀、止血。《本經逢原》中曾介紹:魚膠適量,炒黃研末,砂糖凋服,每日3~5克,“治痔最良,經久痔自枯落。”所以,久患痔瘡者,常食尤宜。

羊桃:或稱陽桃、楊桃。性寒,味酸甜,有清熱涼血作用,這對痔瘡腫痛出血之人有益。《食物中藥與便方》中曾介紹:“痔腫出血:鮮陽桃,切碎搗爛,以涼開水沖服,1日2~3次,每次2~3個。”

蕺菜:又稱魚腥草。性寒,能清熱解毒。《滇南本草》中說它“治大腸熱毒,療痔瘡”,《本草綱目》中也有“散熱毒癰腫,瘡痔脫肛”的記載。由此可見,痔瘡患者食之頗宜。此外,痔瘡患者還宜食用蜂蜜、芝麻、胡桃、柏子仁、山藥、木耳菜、蕃薯、藕、胡蘿蔔、黃瓜、冬瓜、莧菜、芹菜、百合、荸薺、柿子、柿霜、海參、田螺、南瓜子、梨子、蘋果、草莓、獼猴桃、白木耳、牛奶、豆漿、燕窩、西洋參等。

瘺瘡西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瘺瘡護理

1、治瘺瘡不合。先以溫熱的淘米水洗淨患處,再用葵葉微火烘暖貼上,貼過二、三百葉,把膿引盡,即可合口生肉。忌魚、蒜、房事。

2、一切瘺瘡的治療便方。用霜後收采和曬乾的苦瓠花研為末,敷患處。

3、瘰疬瘺瘡。用雄雞屎燒灰。調豬油塗搽。

4、鼠屎:煮服,治方傷寒勞復發熱,男子陰易腹痛,通女子月經,不死脂;研末服,治吹奶、乳癰,解馬肝毒,塗鼠瘺瘡;燒存性,敷折傷、疔腫諸瘡貓犬傷。

5、鰾。釋名 鰾:甘、平、無毒。主治:止傷血出不止;燒灰,豕陰瘡、瘺瘡、月蝕瘡。

6、鱷魚。釋名 土龍。氣味 (鱷魚甲)酸、微溫,有毒。主治:心腹症瘕、瘰疬瘺瘡、崩中帶下等。

7、蜣螂轉丸。釋名 蜣螂,俗稱推屎蟲。蜣螂轉丸,亦名土硝。氣味 鹹苦、大寒、無毒。主治:傷寒時氣、黃疸煩熱、吐瀉、項癭(甲狀腺腫)以及一切瘺瘡等。

1、增加含纖維高的食物。

2、“食不厭粗”。粗加工的食品,含有較多的營養素和食物纖維,有利於大便通暢。

3、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4、治療原發病。

宜 1.宜吃高蛋白有營養的食物; 2.宜吃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豐富食物; 3.宜吃高熱量易消化食物。

蓮子

綠豆

豆腐

赤小豆

忌 1.忌吃油膩難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燒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鹽高脂肪食物。

啤酒

白酒

油條

豬油(板油)

宜 1.宜吃高蛋白有營養的食物; 2.宜吃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豐富食物; 3.宜吃高熱量易消化食物。

苦杏仁粥

桂圓栗子粥

肉桂粥

玉米粉粥

八寶蓮子粥

薏米蓮子粥

茯苓蓮子粥

銀耳蓮子羹